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张扬精神的价值

标签:
教育家思想者教育教育观陶华坤 |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张扬精神的价值
陶华坤
教育是什么?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有一个使命,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
一、教育的真正意义:以文化为帆,扬中国精神!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统治阶级建立社会公序良俗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一门求生的技能;教育是社会等级划分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
1.传统:教育的本质是复杂而多维的问题。
教育是上层建筑。性质和变化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且服务于政治和经济;教育视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发展水平与生产力相适应;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涉及到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社会关爱,家长扶持三者缺一不可。
2.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是个人、民族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本领;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3.教育的意蕴。
人文学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关注、批判、纠正不公正、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教育的意义:不为考试、不为高分、只为修心。
二、超越: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使人适应社会,发展自我,追求人生幸福。
1.孔子说:有教无类。
即教育要让每个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智慧;苏格拉底:教育是唤醒,不是灌输。教育是唤醒学生心灵,让他们有创造性、有激情、有能力;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即让学生建立伟大的使命感和高尚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创孩子的人生梦想。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教会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理想中的人。
2.唤醒:教育的核心所在。
人的存在有两种状态:一是自在的状态,即自然成人;一是自为的状态,即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后可能成为的人。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历史,思索人生问题,唤醒人的自觉状态。不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既有的知识体系,而是从内部解放学生的潜能。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3.精神:教育给了我们什么?
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教育的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修身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一是要有博爱之心,二是要有坦荡之怀。《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规范人行为的处方有二:其一为自律,其二为他律,即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也可谓之法治。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自由其思想、独立其人格、健全其三观。
三:陶行知: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能够让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看到外在的世界,更能让人窥测到内在的灵魂。强化学思践悟、自我修炼,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1.陶行知教育核心理念。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行是知之始的哲学思想。手脑并用;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以促进儿童的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2.教育之唯真。
夯实求真理之基。要办真教育,用教育的增值评价来引领学校健康发展,关注学生成长,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明白教什么,懂得怎样教,清楚为什么教。把握学科教学和学习特点、重点、难点,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敢问。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3.教育之求善。
要有向善之行。善对自己,珍爱生命;善待他人,传递善意;善待自然,和谐环境;善待社会,乐观向上。教育工作者把善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善的学生就为社会种下一颗善的种子,具有善心、善言、善行的学生,会立于社会而不败。教育需要理想,需要信念;教育需要民主,需要人文;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思考;教育需要审视,需要评价。以“求真、向善、尚美”之精神做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