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让博士生不为“稻梁谋”发愁

标签:
教育观教育家稻梁谋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 |
教育家:让博士生不为“稻梁谋”发愁
陶华坤
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科技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一、求真:博士研究生是高级别人才培养的最高层之一
大师不是神,能出类拔萃者,无非是将全部心血用于学问的修炼。知识分子的科学与民主诉求,从来就如罗布泊的胡扬树,千年不朽,总会在一些人身上世代相传。
1.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高等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依赖于高端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对应着金字塔的尖端,需更加关注创新、突破能力以及特定方向相关知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创新能力,博士学位论文则是这种能力的系统性载体。鲁迅先生以“医”救治病人,以“文”唤醒国人。
2.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制定了一整套准则成为指导每个人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标准,所以,尽管中国古代法律并不完善,但以孔孟之道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管理古代中国庞大版图的时候,其标准和口径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中国文明则是以“仁”为核心,以“义”为约束,以“信”为前提,是“道”之集大成者,所以重义而轻利。
3.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明明是“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而毫无愧色。林语堂评价它: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杨振宁说:它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后世人赞它:“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大学——西南联大。
二、读书不为稻粱谋:为博士生创造良好学术环境和发展空间
博士研究生待遇低已成为高校高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制约因素。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
1.把博士研究生列入有工作的群体。
高校博士生无疑属于低收入人群,成为高智力的贫困阶层。博士研究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高等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又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建议把博士研究生列入有工作的群体。法国按照国民平均工资提供奖学金给博士研究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就“秩比六百石”,比当时的州刺史少一点,1985年,国家教委规定博士生生活补贴为76元,比一般人的工资都要高,而且每年还有100元书籍补贴。提高博士生待遇的过程,也是建立健全博士生培养机制的过程。
2.把提高博士研究生的收入水平落在实处。
创造让博士研究生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使最优秀的学生愿意去做博士研究。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吸引大批顶尖博士研究生在其高水平院校开展科学研究。我国只有给博士研究生提供更优厚的政策待遇,才能挽留住更多的博士生,避免出现博士生外流。亟需制订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之规定,由国家财政拨款,按前一年全国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设定当年高校博士研究生奖学金标准。让博士研究生不为稻梁谋而发愁。安心学业,安心研究。
3.提高博士研究生收入水平是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
博士生是开展创新研究、从事创新活动的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享受“公费医疗”政策;为吸引更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在读博士给予购房补贴。建议取消博士研究生的学费,切实提高其政治经济待遇,让在读博士研究生首先能自己养活自己!从而“强健筋骨,直起腰板”来养活国家!振兴国家!
三、设计结构:提升博士研究生国际化研究水平
呼吁:为博士生创造更好的学术环境,让博士生不必为“稻梁谋”而发愁,是提高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帮助实现学术梦想,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读书人的一生要有精神锤炼、意义追寻、灵魂叩问。马克斯·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但是,有使命感的人,以学术为志业的人,会参与传播思想、影响他人的伟大实践。大师之大,不仅在学问之高,还在于人格之高尚。巴金以说真话为追求;钱学森“姓钱但不爱钱”;当下的象牙塔或许真陷入“大学真穷,大师真少,大学真危险”的窘境。
2.治学就是研究学问。
真正的学者,不单单属于自己,也不单属于所在单位,而是属于整个民族乃至人类。他的存在不应当限于他生前,而应当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自己的印迹。除旧布新,写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是在为国家和人民说话,启发读者心智、净化人的灵魂。学术本质上就是思想创新与分享,思想创新最为可贵!
3.奋斗的精髓是理念。
把一生放到科研中,把科研放到心里去。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学术研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超功利境界。叩问自己的内心,检视自身能力,确认自己想成为并且能成为一名博士时,把学术作为自己终生的目标和方向。真正的大师一定在凡人目力所不及的地方,在离经叛道不通世情的迂腐里,克难前行,坚韧进取,静静地修炼与成长。在没有权术与功利的地方,一定会有大师在静默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