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

标签:
教育家教育家办学教育家精神教育本质陶华坤 |
教 育 家
——思想的接生婆
陶华坤
概要:教育家办学富有时代的向上奋进的精神感召力!中国教育需要“教育家群”这支先锋队。一个社会中,没有一大批具有独特教育理想又赋予创新的教育家,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有“塑造灵魂”的事业,就不可能培养杰出的人才和身心健全的公民,更不可能产生一个创新的民族。
一、学习大师,走进大师
科学思维要从大量的事实材料中揭示出规律。列宁认为“《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
1.思想从思想中来。
与大师对话,像孔子一样坎坷而充盈地生活。当今的教育家会出自教育理论功底雄厚,具有广博相近学科知识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之中。思想来自自身的不懈思考。毛泽东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气势磅礴,赋予书生伟岸挺拔的风姿。良好的教育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教育者应该站在改造国民性、重塑民魂的高度,审视地规划教育行为,解放被禁锢的心智,舒展个性,使僵化的头脑能够异想天开,使萎缩的人格大放异彩。
“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思想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开花结果,才能显示思想的深度和生命力。多年前,国际联合会教育考察团在一份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力量的来源,经常是透过古代文明的再现与新认识而达至;中国的教育也理当如此,才能真实发挥它的民族性与创造性。
3.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
名言出自陶华坤所创作的《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一书,苏格拉底也被认为是知识的接生婆。教育家是教育领域的领头人,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发掘内在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教育家是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深刻的教育思想,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教育家被誉为思想的接生婆,是因为他们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发现和唤醒自己内心中的真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1.思想的张力。
马克思说:“科学完全不是自私自利地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用思想造福教育,输出思想,会诊号脉,指导发展。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敢探未发明的真理。他以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作为“智库”的专家学者,在发挥社会引领作用中要能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切实在精于引导亮点、勇于碰撞热点、善于解析疑点、敢于破解难点上,发挥思想的力量。
2.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习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否则,学来的东西就是一盘散沙,一无是处。《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就教育引领社会改造;校魂-学校精神;学校教育力;“导演-教练”型教学模式;“质量-效益”型教育;教育家标准;教育研究-思想的种子等方面进行阐述,勾勒出教育工作者的心智地图。
3.思想力是能力之本。
教育家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育领导者来说,著作者提出很多重要的抑或棘手的问题,以深刻的跳跃性思维,调整人们的价值观,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将是一次愉快的思想旅行。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就在于他能引领我们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义。
三、把孩子变成我们的财富
教育家是教育实践的引领者,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教育家是教育领域的瑰宝,其思想和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探索!
让学校在规范与自主之间寻找到一个支点,让学生在属于他们的课堂中“乐学、会学、爱学”;让课程在实践中生成,让学生既“摘到果实”又“开启智慧”。激荡教育智慧,拓宽视野的“寻觅”!文化沿革,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在传承中展开,是一次次的借壳生蛋、老枝新发、发扬光大。
2.忠于自己的内心追求。
专业源于专注,专注产生价值。入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展示给我们的是历史镜鉴、生命的律则。学术创新必须超越多数人的认识,希望《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能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首选的案头书籍,随时可以从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3.思想的劳动是美丽的。
《教育家-思想的接生婆》观点新颖,将掀起教育智慧激荡的波涛与涟漪,表现教育人的机敏与执著。著作者集思想者与实践者于一身,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通过朴实无华的行文风格,引发读者思考,传达民意、引领民风,开启民智。让思想碰撞思想,智慧启迪智慧。著作者在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汲取了众多大师的智慧,得到了很多仁人志士的帮助,谨致诚挚谢意!
陶华坤
2014年12月
附:《教育家》目录
导论 教育引领社会改造
第一章 校魂-学校精神
第一节 校魂是学校的精神文化
第二节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第三节 为人师者应从心教起
第二章 学校教育力
第一节 学校教育力就是学校教育的总体实力
第二节 教育必须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
第三节 学校教育力关注的问题
第三章 “导演-教练”型教学模式
第二节 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特色其生命力是有限的
第三节 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四章 “质量-效益”型教育
第一节 教育“第二次飞跃”
第二节 提高“质量-效益”的管理水平
第三节 构建“质量-效益”的评价机制
第五章 教育家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家成长的足迹
第二节 教育家:思想力是能力之本
第三节 校长与教育家办学
结语 教育研究-思想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