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被研考扩招蒙蔽双眼

(2010-02-08 16:29:24)
标签:

校园

今天看新闻,今年研招,硕士将扩招5%,博士扩招2.5%左右。

 

新华网消息:从今年研招开始,我国开始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减少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重点支持能源、信息、生物、海洋、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相关专业的招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将遭到坚决限制……此外,往年要到4月初才公布的考研复试线今年也将提前到3月初公布。由于每年复试线公布太晚,导致部分已落实工作的考生左右为难,要么“毁约”上学,要么放弃录取,不仅浪费了企业和高校的资源,也对其他就职者和考研者不公平,此外,很多考生也在等待复试线中失去了不少就业的机会。

 

对此,首先我得到了一丝欣慰,我们的教育,至少在这个层面的教育,已经在慢慢改观,这是每个公民都值得庆幸的。之前我有说过,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的产品并不强大,而我们需要的相关方面人才也是很紧缺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过于学术化,死板化乃至制度化,官僚化,现在及时调整政策,让更多高科技在教育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是我们很明智的选择,而复试线的提前公布,也有利于社会分工的合理化安排。

 

而后,不妨泼一盆冷水,扩招改革不是惟一的出路,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改革就救得了中国教育,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我们不应该被这个字眼蒙蔽了双眼。

 

我们在这里不妨问一下有关部门和自己,这个国家,真的有那么多研究生的材料么?换言之,有多少人考研的动机是纯粹的?坦白说,大家心里都很明白,除了一些真正的求知者,我们的考研队伍中还有两路大军是值得同情的:一是为逃避现在的就业压力而出现的逃避派,二是因为苦于单位文凭要求而学习的无奈派。

 

而这两者,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研究生队伍当中,有些可能是之后会真正爱上学习,但是更多的,则是在作为害群之马严重损害同类人的利益。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我们的硕士博士什么的是越来越多,然而他们的能力却没有足够的符合他们的身份,他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同类人的看法,也影响了这类教育的质量。结果呢?应聘的越来越多博士硕士被冠以无能之士称号,现在招聘单位也以硕士博士为寻常条件,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就业市场的混乱。我们长期以来都觉得只要文凭高工作就好找,错了!因为你想到的人家也想到了,大家都是中国人,谁也不比谁傻,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把这条聪明人的道路堵死。

 

改革,是改掉毛病革除问题,如果我们之前的教育系统运作良好,我们要改革干什么?我们的改革,每一次都透露出相当的心酸和无奈,一开始,我们的教育就是重学术轻应用,然后培养出了许多不但没学术素养,甚至做人都不懂的所谓人才,一下子我们似乎觉悟到: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如果我们不能打造文化上的伟大,至少也该以科技立身。我们不应该对此盲目乐观和参与,我们应该得到的,是另外一些思考。

 

同样是今天,看到另外两条消息:“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这一看似最简单的问题,在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面试中,却被很多教授公认为是“考生最难回答”和“回答最糟糕”的问题。据报道,一位至今已经参加了4届复旦自主招生面试的专家说:“每当我问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说‘我平时基本上都是看教辅书’,说自己最近在读一本什么书的考生很少。”无独有偶,在《申论》的考试中出现的《阿凡达》方面的试题也让应试者感叹早知如此早应该去瞧瞧《阿凡达》。

 

我们之所以调整研究生政策,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死”学生,不是他们愿意“死”,是环境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如果你非得每天都泡在考试和复习中,读书和看电影无疑就是你前程的“毒药”,而考试和复习除了给我们带来一张张文凭,就只有解题高手之类的“美誉”了。

 

坦白说,即便自考的仁兄们看过《阿凡达》,也不一定就能对付得了那题目,该题目把《阿凡达》列为材料,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话题展开。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其现状,理解划线句的含义,并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写文章。即使你看过电影,不知道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也是无用的,我们长期浸泡在试题和考试中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已经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这样的学生,你能指望写出什么样子的有说服力的东西?

 

一篇有说服力有文化涵养的议论文,必须是经由一个知识面宽广,视野宽阔,善于表达的人打造而成,长久以来我们以为看多了参考书做多了习题就能得到一切是非常可笑的,这种缓兵之计在初期能骗过教育,但是骗不过社会,连教育都难应付了。再过一段时间,大概只能骗骗自己。

 

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很多年了,但是至少现在看来那只是个口号,我们学生的素质甚至有不升反降的嫌疑,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人戏称是小学学中学,中学学大学,大学学幼儿园,从不许随口吐痰不许骂人开始教,这个在90年代初期都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则见怪不怪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了解《论语》里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会不会少一些对别人的强迫?如果你体会了庄子”相忘于江湖“的境界你是不是处世能多几分洒脱?如果你真的知道些华尔街的投资技巧你被套牢的股票能不能少赔一点?你少看点非主流文学是不是就少几分花痴少几次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希望各位能清醒的看待研考扩招和自己的求学生涯,不一定非得参与到考研大军之中才是证明自己之时,只要你能探索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干什么都是好的,不是吗?麻烦大家少一份追赶,多一份思考;少一份应付,多一份开拓;少一份虚伪,多一份真诚。只有你提起勇气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才能做一个真实的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