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最高境界,无疑是有时间、有条件玩自己有兴趣的;有身体、有才智保证这种玩法尽性。而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和个体才情的局限,又使这种本来自然而然的需求,实现起来如攀岩——难。

难,首先难在保持兴趣。现实的生存竞争、养家糊口、利益交换,往往使个人的兴趣成为超现实的画面,可看不可进,偶尔进去像做梦,还要尽快回到现实中。久之,许多人迷失了自己的兴趣,把在现实中打拼的算计、利益的博弈、随大流的时尚,当成生活的全部……其实,兴趣之所以是兴趣,正是因为它是个性的,总带有一种“超现实”、超功利的味道。
最幸运的人,是那些现实社会岗位与自己兴趣大致合一的人。这种人,在工作岗位中有工作热情、有创造力;离开岗位,往往成为这个领域中的品牌符号——因出于个人兴趣而与其它冷冰冰的应附工作的人不同。H.马尔库塞曾称那些在现代社会体制中求生存、无个性、丧失了批判意识的谋生者为“单面人”(one-dimensional
man),很形象。想不成为“单面人”,关键看你是否能保持一份超现实的“兴趣”。




而能幸运地把个人兴趣与工作岗位合一的人毕竟是少数,于是,现代文明制造了消费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替代个人兴趣的群体时尚消费游戏。从时装到汽车,从手机到微信……让你在消费更新的欲望满足与人比人的失落;新媒体的图像沉迷与哲理名句的复制转发中,渲泄现代生活的“无我”兴趣。为什么是“无我”的?因为这些游戏都不具有超现实的个性美感,却是超社会角色的“虚”现实调侃。
虚拟,让人舒服;让人无奈……
(http://news.sohu.com/20140202/n394464862.shtml
调查称仅6%中国人喜欢自身工作 与伊拉克持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