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花许多时间在高铁上的六月,又结束了一个答辩季。
感受: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是现实,导师有无水平是关键。以会说套话为“个性”,确是当今社会一大病。它源自会场、酒场,现已遍布学术场。活在套话中不自觉,做官是优点;做教师,正是思维的癌症。

中国美术学科,三十年,边缘了三类人
一、1980-1990,重新回到课堂的老一辈教“旧的”,学生却感觉是“新的”;能画人体,也算前卫。
为了一个学术问题,教师同自已的学生一起与对方能形成如同“文革”派斗般势不两立,不是大家不讲情面,是因为坚信自己的艺术观点是“对的”。
当西方艺术思潮与样式成为“最现代”的榜样,老一辈连同旧的观念,迅速被边缘。

二、1990-2000,“纯艺术”与“市场艺术”对立;主流趣味与边缘趣味对立,但后者借助金钱的力量日益强大,前者日益尴尬。
职称、学位使“艺术感觉”的价值被削弱,出国、作品卖高价使“艺术理想”的价值被改变。
当学位、职称、市场成为艺术评价的最权威、最现实符号时,自以为有“艺术感觉”,没“干成事”的文艺青年式人物,被边缘。

三、2001- ,学术规则替代趣味喜好;管理规则替代人情习惯;艺术场规则替代自我感觉。总之,高等艺术学对知识结构的新要求,从来没有今天这么紧迫、这么累心。
八十年代,感到不适可以自干自的或出国混;九十年代,感到不适可以下海或去当官;今天,能去哪?
官场、商场、自由艺术场都有了行内的标准,半路出家,难啊……又一代人将被边缘,是哪一类?距离太近,不好说……
从正逐步离开工作岗位的1950一代的身上,大致可以看到:哪些是“过气”的艺术经验与信仰,哪些是新学科范式需要的知识结构与眼界能力。
时代不同了,脑子总要换;换脑就毁人,前浪趴在沙滩上……
需引起注意的是:后浪只跟前浪行,未等到岸先成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