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能给人知识与技术,尤其是入门的知识与技术。学会数学、化学、历史、地理、素描、二胡、广告设计……但大学教育不能保证你在其中一个领域中成为专门家,最终赢得社会认可。哪怕是读到博士。那是有兴趣、有毅力的人自己花代价长时间追求的结果。
在大学,最幸运的是能得到扎实的基础训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方法;最倒霉的是基础训练不够而前沿基本未见。基础——课程体系、教师水平、学生能力各占三分之一,简单抱怨一方没道理;前沿——关键是教师与团队。如此,大学教育,教师第一,课程第二,学生第三。教师,也是划分强大学与弱大学的基本尺子。但如果强教师得到见书就烦、一心要能明天就挣钱的学生,也白搭。

大学教育能给人在现代社会谋职的必要学历和学位,但大学教育不能给人在丰富多变的社会中做成事业的承诺。在现实社会中做成一件事,既需要大学给予的知识、技术、学历和眼界,更需要在具体的环境下解决具体问题的那种源自“综合素质”的直觉和抓住“机遇”的激情与心态。正如正常人都会正常说话,但说得简练、清晰、幽默却少见。说话能教,幽默不能教。好幽默,都是即兴的、随情境而生的。



大学教育能教人知道举止文明的基本规则、与人为善的基本道理,大学的环境还可以让你接触到许多有智慧、有特点的人。但大学教育不能教会一个人最终成为有个性的可爱、可敬的人。因为这与一个人的社会经历、个体性格、应变智力、家庭熏陶、心理倾向、心态自持力……有如此复杂的关联,谁若敢承诺教育可完成此事,会被怀疑是巫师,而不是教师。

大学教育能教人能言善辩,用道德、理想、精神、价值等明丽辞藻和宏大逻辑去批评社会现实。但大学教育不能保证这些被你说出的堂皇道理是属于你的,或者你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是腌泡在这些好道理的透明水中发酵而成的。所以,才有了那句让大家唏嘘不已的新名言:“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灵魂没有分量,随利益考量而可变。尤其当灵魂的化妆可以用来显摆思想的深刻、填充自恋的时刻……我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认为:热衷在网上器宇轩昂地道德意淫的人,在内心一定是真诚的,但在现实中也一定是出不来大声、做不成真事的……因为习惯了“崇高的”化妆,就丢失了“生命的”真身。除非他是职业思想家、文化批评家。

大学教育能使一个学艺术的人变得专业,在生活、感觉、趣味、表达方面趋向精致(仅仅是趋向……),但不能保证他成为有艺术想象力的人或能得到一个好工作……因为对个体来说,所谓“社会”,就是一个具体的人,面对同样具体的别人,在具体的环境下,具体地就一个具体事情、具体岗位进行具体的竞争……其结果往往是具体的:在有限名额中,碰上笨蛋,凯旋;碰上能人,认命。对你的竞争对手来说,反过来同样如此具体。论眼前的性价比,上大学,不如去“蓝翔”。

如此,大学教育能给人专业入门的知识、方法、技术(仅仅是入门);谋生填表的学位、学历(两个小本);文明生活的规则、道理(一些关于“应该”的训诫与习惯);言说理想与价值的概念、逻辑(现实批判能力)……但教育不能保证给人实践行动的有效判断力和社会生活中的性格魅力。哈佛、剑桥、北大那些名师名下比例不高但确实常有的碌碌、虚蹈之辈,就是一例。

索性离开教育,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直接创业……结果可能更差。这,就是大学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自愿考试加入,一定程度上让你提高知识眼界和专业技术,但不承诺任何实际的社会利益结果。也因此,好的大学人人向往。大学熏陶,可以让你的梦向高处无限延伸……但那也仅是个“梦”,需要你清醒时认真对待。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一定有大学。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选择大学、批评大学,能力随己,高低由人。



以现代大学的一般标准要求,当下,不合格教师与大家心中有数的不合格干部的比例,基本差不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