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事我常遇到,一种是有着明确的理想,希望将来能够占据一个可以一心做艺术的职业岗位;另一种则目标具体,几年后出国或在国内拿到博士学位。
但第一种往往并没有为实现自己心里的愿望选择具体的社会路径。例如,拥有一个一心做艺术的职业,当下无非三种最常见的路径:1.进入画院(好像只有中国有);2.进入高校艺术系;3.在大都市艺术圈中飘着。第四种、第五种不是举不出来,而是太个别不能算是一种公共社会选择。例如继承一大笔遗产后自己在家玩艺术……或下班后忘掉世俗纷扰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走前面三条路,需要什么“资本”路人皆知。让我困惑的,是常听到想进高校,或已经进了高校想当教授的,抱怨除了艺术能力外,还要求学位和研究能力,而这恰恰是自己不喜欢的;在北京或上海艺术圈飘着,除了实现自己一心做艺术的心愿外,还需要独自闯社会的胆量、能力,而这又是自己不敢直面和父母反对的冷峻现实……至于进入那个上班为国家做艺术拿工资,下班卖了那艺术自己得钱的好地方——画院,都需要什么“资本”……你知道的。
我的意见:如果你想走艺术的路,一定要同时思考选择哪条社会路径。哪怕是绕行或欲进先退、欲起先伏……世界上路很多,走法很多,但你必须先选一条,积累好必须的社会职业要求的资本。目标在心里,不能拿出来当路踩。

反过来,出国、读博士是很现实的社会之路,但它只是路,必须有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哪怕是模糊的专业目标放在心里,引领你在疲劳中前行、安慰你被难题折磨时的情绪。绝不能把出国、读博作为目标本身。因为在任何现代社会中,它不可能成为人生目标,“80年代中国”不会再回来了。
直面现实,通向任何职业的基本路径都在地上明摆着,即使在当下的中国看不清楚,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清晰的。我坚持认为:在现代文明中的社会分工,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但不是很大。因此,发达国家今天的社会职业素质要求,大概就是我们的明天。例如,对大学教授的基本学术素养的要求;对自由职业艺术家在艺术界获得“资本”的生存能力要求……
在当下中国,想办法“混进”某个职业圈是可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如果先天缺少一些东西,将来会很累心……
如果只想活在自己心里的艺术里,那又何必抱怨必然功利、龌龊的现实?仅此作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