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走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各种场合遇到过许多类型的文化圈中人,惟音乐界接触不多。但当听到高晓松醉驾入狱,态度坦然、心态自然地完成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权物至上、趋势求利、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环境下,让我顿生敬意,并开始注意他的艺术。原来是些很熟悉的东西,只是因不太喜欢也就从不关心是谁做的。作为名人,其成功的类型也大致是“个人天赋
+
时代机遇”那种不可复制型。周末,偶然看到他的凤凰访谈和五棵松体育场的演出片段,也没有喜欢上他的艺术品味,但欣赏他那种不拉“精神”大旗作艺术虎皮、恃才狂狷的风格。
以为:做艺术,就应该如此“行动”至上、心态自由、见多识广、脚踏实地。当然,既然是行动,就需有天赋。其实,性格也是天生的,人在生命过程中惟一能自己给自己做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塑造自己,在超现实梦里自己想象自己,做寻常凡人
OR 做大傻 B,都是自选动作的自然结果。他人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外在的参照系而已。
生活、艺术是有记忆的,前天 + 昨天 = 今天 ≈
明天。

http://v.ifeng.com/ent/fcd/201204/24edde78-a77a-4a04-ad01-e2fffbb2f4dc.shtml
1969年生,1988年考入清华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读了三年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当科学家,大三时退学,“其实是连退学手续都没办,直接就没再回学校了。”之后与歌手老狼一起过了将近一年的流浪生涯,组织了“青铜器”乐队,在圈内小有名气。
1990年暑假,收到海南一家歌厅的邀请前去驻唱,返时因路费不足顺便到当时厦门大学的“校中村”暂住大半年,《同桌的你》《麦克》《白衣飘飘的年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等许多作品这时初步成型。回北京后,立志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未果,又跨入广告业,初获成功。当1993年大地唱片经人介绍找到高晓松时,他已然是个有点钱的年轻商人。
1994年出版《校园民谣》到1996年个人作品集《青春无悔》令其声名大噪,揽获多项大奖,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音乐制作人。频繁担任各种选秀比赛评委。曾创立“麦田音乐”,即后来发展规模颇大的国内唱片公司——太合麦田。打造过老狼、叶蓓、阿朵等,为刘欢、那英、小柯、黄磊、朴树、零点乐队、李宇春、林依轮等写歌或担任制作人。2011年自编自导电影《大武生》。
“当年父母培养我琴棋书画,原本是想让我当一个有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但最终我却变成个懂点儿科学知识的艺术家。”
Sonia
& Mark Whitesnow,俄罗斯夫妻摄影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