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杭州的两件事时间正好可衔接,再复制一遍京沪杭济四点一线的行程。
浙江大学的会议安排很周到,我要了乘火车返程,让会务纳闷。是想中途在上海停一天,一来见一下半年未谋面一直在忙假期也不能回家的儿子。二来7月1日是京沪高铁的第一个“真”运输日,也赶时髦在走了无数次的路线上体验一把新的“中国速度”。


周日中午11:55在济南上动车,下午3:07到北京南。两年前生成的“现代感觉”现在基本没有了。
可惜今年美院24日就放假了,校园中毕业展览一个不剩。办妥事,去中国美术馆和三联书店一游。美术馆大厅是建党纪念展,楼上是匈牙利现代艺术展,两个展都是“另类现代”。买了几本书,其中德国著名人文学者沃尔夫·勒佩尼斯在法兰西学院的讲演集《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留包里路上读。晚饭,在望京国际吃了“海底捞”……感觉好。人生三大幸事:做喜欢的事,交有趣的友,尝正点美味。


张仃先生1949年画的宣传画。
匈牙利现代艺术展




周二下午3:30到了首都机场 2
航楼,原定5:05东航飞杭州的班机因杭州雷雨推迟二小时,在机场等……到了杭州已是晚上10:00,算起来从美院出门到抵达萧山机场,前后七个时。飞机没有环境条件,不如高铁快。如同“想干事”落入无奈,只好自恋。


国内坐山航、国航多,几年没在首都机场2号航楼国内厅乘机了,现在看当年的“现代”已经很落后了。国内大机场中少见这样的饮水机了。

登机后又等了半个多小时。幸亏有书备下,看了70页,吃了一盒饭,终于起飞了。窗外已是夕阳火红。


周三一早,会议在浙大西溪校区邵楼举行。持续一整天,又遇到诸多学友、同行。
我的发言:
对“升类”后美术学学科建设的三点看法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
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孔新苗
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 博士生导师
一、难题:对美术学中“创作成果”的学科评价框架未见轮廓。
作为一级学科的美术学,旁边有“艺术学理论”,美术作品创作成果更加成为美术学学科的核心部分。如何在评价体系中落实对创作成果的评价框架,是当下学科评价建设的要点与瓶颈。
既然讨论大学体制中的学科建设,必然要求评价框架。就以往经验,对美术作品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将“全国美展”等具有国家行政背景、行政级别的展事、奖项,作为评价的基本级层逻辑。显然,这一框架一方面切割掉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书画生活”在作者、作品、传播方面的文化表现,一方面也部分排除了现代艺术、新传媒艺术在丰富生活层面中的文化表现。对这两方面的切割,所暴露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而对这种问题的批评,以往多可以用文学的“类”评价体系对美术学的不适应性来搁置,今天我们必须直面这一问题了。
这一问题是否可以表述为:美术学何以为“学”的创作成果评价的范式建设。
“范式”不是理论观念,是指摆脱形而上预设的一种经验性归纳与实践案例提炼。
当把符号、模型、范例三因素作为构成范式的基本(Richard
Kuhn)。本次会议所突出的对话交流、集思广益的主旨及后续作品提名展,恰是启动了对当下大学体制中美术学科建设各种经验的案例化描述与比较反思的类型分析。但目前的轮廓尚不清晰。

二、观点1:艺术学、美术学应侧重不同学术工作路径的分界与方法论关联。
从目前中国美术学、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看,两者间的分界与关联问题不应过多从学理上进行经纬分明的界定,重点应从实际出发,以侧重不同学术工作路径的分界与方法论关联,来共同提升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学术实践路径的分界是指:艺术学,侧重在当代社会学、传播学、形象学、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等新兴人文学术领域中,研究美术问题。也是凌继尧教授所论从“艺术一般”视域下对美术问题的解读。
美术学,侧重对美术的“创作—批评—鉴赏”的美术生产、传播、接受、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往的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理论三大块,应变化为:美术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美术教育四大块。一方面在全球新媒体时代,“术”的传播-政治效应增大,应强化“美术创作”研究。原来的“美术理论”为突出理论研究的专门性,部分归属到艺术学理论学科,不再是重点。另一方面,应强化“美术教育”研究,这是一个需要更多引起关注、吸引更多专家、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
美术学/艺术学两者之间的所谓“方法论关联”,显然是在知识资源、理论方法层面,那种“类”内部学科之间必然发生的话语实践联系。

三、观点2: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问题的要害不在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一时孰轻孰重的诘问永远存在,是个假问题。关键是: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引领。
对“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现状的不满意或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是学科知识谱系演化和时代人文变化的伴生现象,总会存在,没有完结。我认为,从教学指导原则和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进行调整并不难,难的是得到一个有效的骨干教师群体在日常教学、创作、研究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引领。如果说美术学科在现代大学体制中有些自身特点,那么其中之一就是它的育人过程对课程体系的依赖性相对弱,而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个体的专业、眼界和实践榜样魅力的要求高。尽管不能绝对化理解这一问题,但这确是艺术学科有别于非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会议将结束时,浙大党委张曦书记来到会场,独自一人,悄悄坐下,没人特意起身招呼,浙大艺术学院黄院长的发言也不停……如果在另一些地方,会议肯定要中断一会:领导表现一下谦虚和幽默,其它人表现一下尊敬和热情……有时不是领导那个……周围的人也太那个……可想想那个现实和那个本事……也难怪那个……
会上见到沈语冰教授,相谈甚欢,还获赠他刚出版的译著《另类准则》,作者是在美国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哈罗德·罗森伯格齐名的艺术史家、批评家列奥·施坦伯格(所谓“三山”)。同意沈老师关于中国美术对西方了解太浅,基本资料还没有建立起来的观点和身体力行的工作。比较喜欢浙大教师、领导那种对待学术和文化的态度。

清晨,毛毛细雨中走在杭州街头是一种享受。

周四上午10:00乘杭沪高铁去上海。从杭州城站到虹桥站只用45分钟,车上人少、干净。

车速快而稳,一站到达。而从上海市内的虹桥站到闵行区上海交大校园却用了近2小时。这还是我以最熟练的机器购票、换乘线路选择、占领有利上下车位置的运作技术获得的。下午1:00,住进交大学术中心。

周五下午返程。4:00到崭新的虹桥枢纽,整体设计为青灰色,将城市地铁、高铁、飞机、磁悬浮、长途公交整合一体。现代气息浓。

示意图显示:底层地铁、二层高铁、三层候车厅、四层餐饮购物。远处是飞机场和直达浦东的磁悬浮列车站。相对来说,北京南站就太小了。

高铁发车频繁,人人脚步匆匆。这点像香港。


灰色的环境凸显了服装色彩。

站台上干净,安静。最深刻印象:不像火车站。

应该说,京沪高铁是中国的杰作,其后续的人文作用有待彰显。技术上整个感觉比动车上了一个层次。尤其是平稳,噪声小,细节设计周到。电视也比飞机上的大而清晰,正在播放一个张柏芝主演的家庭温情片……只是行进中手机信号差点。
从上海到济南,全程3小时45分钟,比坐动车到北京只多用40分钟。今后去上海、杭州方便了。车速明显留了余地,感觉像一个大发动机带了一个小车,游刃有余。估计不出一年,会提速到350。
下午5:50上海出发,晚9:35到达济南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