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上网:真见识,来自“亲自实践”

标签:
实践出真知过了才知道 |
分类: 经验记录 |
学习方法:“一本书主义”
每个人的学术路径可能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共性。在做的每位研究生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也可能存在可以借鉴的共同经验。我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学术经验是所谓“一本书主义”。
“一本书主义”本是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提出来的“右派言论”,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的、传得下去的、足以支撑自己的书。而我所的“一本书主义”是一个借用,是强调学术经典的重要性。“一本书主义”是指在我们学术生涯中,最好能真正读懂一本书或一个大家的若干本书,把它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基石。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李泽厚先生的康德《三大批判》为我们提供了榜样。当然,“一本书主义”不是说只读一本书或一个学者理论家的书,不读别的书,而是说读懂、读透了一本书就能更好地读懂别的书,因为这本书把你托起到了一个学术的高地。一个人常常会因为一次难忘的经历而奠定了他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常常因为一本书而奠定了自己的学术方向和学术道路。
这本书有什么特点?首先,它既然是学术的奠基石,当然首先必须够份量,是真正经得起检验的经典著作,读懂了它就可以进入学术史和思想史的堂奥。如果你一辈子读的是一本三流、四流的书,或者把这种三流四流的书作为你的奠基石,那么你或许可以成为专家,但却不可能成为大家。这种书给你的是一个肩膀而不是一筐知识,它使你站在一个高地,你选择的大师有多高你的立足点也就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其次,这个一本书或一个大师,必须和你有一种神秘的默契,这是你的一本书。在阅读阿伦特之前,我也读过不少其他中国和西方的学术名著,但是阅读阿伦特的时候我有一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有些经典大家都说很重要,但是却不见得能够和你投缘。“一本书主义”的这本书一定在某些方面深深打动了你,引起心灵的深刻震动使你欲罢不能,它和你的人生经验和学术旨趣有一种深度契合。第三、这本书一定是很难读的,需要慢慢精读,反复品味,甚至一直到死。一本真正的经典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整个学术史和文化史孕育出来的,比如在《存在与时间》这浓缩了凝聚了整个西方哲学史、思想史,你不懂得从古希腊尼采、康德、黑格尔的西方思想史,是不可能真正读懂它的,所以,真正的经典是艰难的,循着它的思路可以把握整个思想史和学术史。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纽约时装周(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