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迎新见面会上,给研究生新同学提建议:学习中要建立“问题意识”、“方法意识”、“时空意识”和“语言意识”。今年,有新想法与大家交流。
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已成为常谈,据说前几天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院士李培根——根叔,在迎新致辞上说了82次“质疑”,“……你们还可以质疑这所学校的某些做法,还可以质疑校长……”其中每次都赢得8000余名学子10秒钟的掌声(9月10日《长江日报》)。

可能我狭隘、庸俗,但我认为在当代科学形态、文化境况中,真正有价值的学科专业问题质疑,一个人一生能做出一次,就是个幸运儿了。而如果在网上发议论,生活中做侃爷也算“质疑”,那一天做几百个“质疑”轻松……至于更加现实、敏感的普通大学生质疑学校的做法、质疑校长,那基本就是解恨、生气、失望的校园游戏……原因就不必说了。这方面,我仅有保留地赞成作为创新意识培养,把“质疑”作为口号来喊。但我更欣赏另一种实在的生活哲学:要有胸怀去容忍你无法改变的事情,要有勇气去行动改变你认为可以改变的事情。

学习中“问题意识”或“质疑”成为常谈不是坏事,但问题是我们身边那些成为固定口号的种种“常谈”,往往也并没有成为自觉的行动。所以,今天我要向大家建议的是:希望养成“有想法,尽快变成作品”的习惯。这作品可能达不到“出新”的高度,更恍谈“质疑权威”的开创,但它起码推动了你的实践行动,锻炼了你的实践能力。而如果能获得一点新感觉、取得一些制作的完整性、引起了部分观者的共鸣,那就是很值得庆贺的阶段性成功了。同时,作品实践过程必然面临“语言表达问题”,这就将去年说的两个意识:“问题意识”和“语言意识”结合了起来。现在看,有“问题”而没有创作实践成果,那问题也就等于没有。
今天,新提出“过程意识”:个人发展要有长远理想,也要有短期目标。一件作品一件作品地完成。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个口号如果成为实践行动,蛮难啊……
祝大家学习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