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总在讨论教师教育问题,先是08、09级教育硕士、高校教师硕士班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开题,两项一加30多人;后是去山东理工大学“教育论坛”演讲,现去西北师大主持答辩,在西安机场中转兰州中川机场要等三个小时,这里小结自己关于教师能力的三点思考。

1、术有专攻。高校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这个方向不是一般的中国画、油画或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这种大的专业分类,而是在某个相对窄的方向上有所专攻。例如:中国绘画写意性的创作与研究;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教育理论……甚至某种思想方法在这些领域中的延伸。这种“窄”的专门性,是保证一位高校教师专业上有特点、有风格、有建树的基础。而在专门方向上想做出成绩,则又必须有宽阔的文化眼界和多方知识的积累。如此,“专”与“宽”的关系就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如果这位术有专攻的老师是本单位水平最好的,那他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如果是省内较好的,所在的学科将依赖他;如果在全国是较好的,那他就是人才。高校人才的最大社会效益,是对学生有帮助。


荷兰delfut大学图书馆
2、了解前沿。精读专业方向最经典的3-5本书,熟记最经典的300张作品,是进入艺术专业的起步功夫,硕士学习大致就完成这个任务。起步后,还需掌握了本领域最前沿的演变动态,才能踏上“专攻”的道路。网络搜索使“死知识”随时可查,从而也使“活知识”(方法)更加重要。越是传统的知识领域,越是需要新的解读视角。更何况教师面对的是走向未来的人。
不合格教师
|
一般教师
|
有专攻的教师
|
没基本功夫
|
有基本功夫
|
基本功夫 +
了解前沿
|
这个角度看,非一般教师缺啊……

牛津大学图书馆
3、保持距离。术有专攻的教师,又必须与现实问题、流行思潮保持距离,从而能从一个更超脱的文化立场、哲学方法论去看待现实,这是学术思维得以展开、深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专业思维参与解读现实问题的独特优势。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学术思考过多参与现实纠葛、过多受制于外部干预,太敏感于依从权力或对立于权力,效果是一样的。
好大学是要靠钱养出来的——部分脱离物质生活环境的限制;
好大学要用“无为”养思想——部分脱离实用问题的限制。
一流大学,是未来生活的思想库,不是现实作秀的化妆间、职业争斗的武器库。


高校硕士班毕业论文,尤其要为上面三点而准备:
1、寻找自己有兴趣的主攻方向;
2、精读经典、了解前沿,训练观察、思维能力;
3、学会站在思想方法论的高度鸟瞰现实,解读问题……
别太把自己的“感觉”当回事,别总拿“大环境不好”做借口……要论批判社会的新奇观点,网络中署名、匿名的聪明砖家多了去了。教师的社会责任,是用自己比普通常识更专业的系统知识,通过教育过程给学生提供解剖历史、社会、知识的思想理性、方法理性。
已在高校工作了,首先要对得起面前的学生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