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生命的表现”
变老指数:★★★★☆
用来形容一种艺术创造的状态或效果,却往往无视它在知识谱系中的位置。

对“艺术是生命的表现”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美国女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Langer,1895—1981),他的老师,则是那位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文化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Enst
Cassirer,1874—1945),他的代表作《人论》,曾在80年代中期影响了中国的一代人文学者,记得易中天先生曾被要求说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西方哲学书籍,他说是《人论》。
交待这样一个背景是要说明,说“艺术是生命的表现”,首先要明确它与“符号论”的关系。符号理论,将人类的所有创造与交流活动,看作是“符号”的。或者说,人的生命,是通过使用符号才是“人的”生命,否则只是动物。语言是符号、科学是专业符号、艺术是形象符号……符号,内涵了前人的创造、历史的积淀,又被后人在生活中使用而不断丰富、变异、繁殖、创新……近年,“酷”、“囧”、“…你妈叫你回家吃饭”成为新的流行符号,它丰富了我们的表达,展示了当下生活的新意味、新玩法。


如果“艺术是生命的表现”脱离了它的“符号论”前提,就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既可以指那些现代的、放浪不羁的、惊世骇俗的粗犷表达;也可以指那些民间的、司空见惯的、经百年重复而不变格式的民俗艺术……它们都可以在完全不同的话题下,被视为是最单纯、最生命、最本真、最干净、最感性、最性感的“生命的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论中也有类似这么一个名句:“天人合一”。把它挂在嘴边的人也常常忘记了,道家这一主张也是以“天人对立”的事实认定为前提的。《庄子·秋水》:“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在宥》:“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认定“天人对立”,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审美超越理想。而抵达这一理想的途径,庄子给的是“灭人欲”、“无其心”或“不用心”。如此,庄子的“心斋”、“坐忘”就成为现实生活竞争中,“无心”成功者的广告词,“有心”失败者的安眠药。


说它会使思想“变老”,是说当把它抽离出知识谱系后,它便具有了无边的“生命单纯性”和“普遍适用性”。有两个“性”倾向本身,就是一个“生命问题”。由于失去了历史意识,自天荒地老的单细胞生命状态到近年流行的“变性”时尚,它都可超时空漫游,而当代“变性”不具普适性,因而持此论者总喜欢向后看……
说“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如同说“挣钱是生命的价值体现”,不必当真,更不要当成专业的观点……没看到吗,那些一心一意赚钱并成功赚到了大钱的人,对外人最常说的是:这么干,其实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事业、迫于命运、为了寂寞……
当现代哲学通过“现象学”而完成了“语言论”转向,在21世纪回头看符号论美学,会发现它给艺术研究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要我们熟悉文化传统,熟悉专业符号的游戏,不迷信艺术的“生命表现”、色彩的“生命本质”等春药式说教……专心地、用心地做出有特点、有味道的作品或有问题意识、时空意识的思考表达。
记得苏珊·朗格曾有个质问:婴儿的啼哭是真诚的、生命的、本能的,但它是艺术表达吗?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172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