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孔新苗
孔新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022
  • 关注人气:7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2008-10-02 20:47:00)
标签:

古典与现代

心灵与语言

表达与接受

作者与观者

杂谈

分类: 阅读随想

 

    西汉杨雄(B.C.53—A.D.18)在世纪元年前后说了一句好听也安慰人的话:“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后面半句现在没人信了,今天号称是“君子”的大多是伪君子,正如竭力标榜自己“真诚”的人大多是想用“真诚”换点其它东西,或用“真诚”当捷径,代替做事、做画的真工夫。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杨雄对“心与言”、“心与书”关系的描述,今天依然是书画界崇拜的经典。从“著名的”到不知名的,创作体会中常见对“悟道”、“生命感”转着圈、变着花的抒发,意思大致是:先有诚心,后有真言;有了心中感悟生命的永恒之意,才能有笔下写出气韵的无穷之动。 

    但如果我们暂时摆脱那些大而无当的天地、心灵概念,实实在在地看一件作品从创作到交流的自然流程,就会发现整个中国画论史,其实就是一部论证如何在天地生命体验中表达“心象”的循环论证史……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例1:假设一件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却遇到一群没有文化素养和美术常识的人,作品的美感在这一遭遇过程中能生成吗?

    例2:假设一群确有艺术鉴赏力的人在观赏它,但我们能指望他们对作品的体验一定与作者的创作本意吻合?并且各鉴赏者之间的感觉没有差别吗?如果承认上述两方面中出现差异都是常见现象,那么这些不同的感受是来自哪里?画面是透视作者之心、天地之气的窗户?

    古典画论对此的回答是先设定“作者之心”的存在,知音者,就是那些能透过作品感受到“作者之心”的观者。至于不同观者的不同感受,那是人与人之间艺术修养、缘分深浅的不同。书画家最常体验的人生遭际就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以这个回答,人生、艺术中的知音是可欲不可求的,就像男人、女人在茫茫人海中发现自己的“另一半”,全靠缘分与运气。如此我们又可以反过来说,有知音,艺术和爱情就有了;没有知音,就只好独善其身、以艺术来自娱或“自慰”。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是:艺术产生于交流,心声需要知音。正如爱情产生自异性相逢,美感生在情人眼中。自己在家里“自慰”只能算是……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当代语言哲学用“文本”(text)取代“作品”(work)概念,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触物生情,立象尽意的创作表达,产生了一个“呼唤性文本”——画面,这涂满形状、色墨的“文本”如果碰上第1例的情况,它只是“文本”;当它碰上第2例的情况,它就在不同观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感悟中,获得了绘画意味的多样性存在——变成了“作品”。“文本”的中心意思是:“文本”是中性的,只有在观者的体验中,才使“文本”变成有各种解释的、有感染力的“作品”。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在与观者审美交流的瞬间中“文本”变成“作品”,但又决不是观者通过画面透视到“作者之心”,因为不同的观者对画面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你总不能说作者在一张画里放了多颗“真心”吧。因此,在福柯看来,“何为作者?”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这里产生的另一个疑问是:难道观者是决定一幅画、一位画家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

    语言哲学认为“文本间的结构关系”,或者说关于“绘画性的语言活动”,才是决定作品意义生成的关键。

    注意:中国画论关心人与人的差异关系,现代语言哲学关心文本与文本的差异关系。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举例:一幅描绘竹子的水墨画,作者欲表达“其身与竹化”的创作真诚和美感情调,并希望观赏者能感悟到“无穷出清新”的审美意味,这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在艺术界对他所做努力的反应中,一些作品被认为实现了“写梅取骨,写兰取姿,写竹直以气胜”(明·鲁得之)的笔墨写意韵味;另一些作品则陷入了“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北宋·苏轼)的工匠格调。之所以从这种角度去评价,而不从画得真、画得像去论,是因为“画竹”这一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语言学意义。“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北宋·黄庭坚)这背后复杂的绘画性语言学问题,正是成就文人画独特趣味的机缘。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画竹”的语言学问题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在西方不会发生,他们那里发生的是关于“基督形象”的语言学问题。在这一点上,乔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的命运类似苏轼(1037~1101)。在现代语言哲学看来,“心灵问题”就是“语言问题”,没有离开了语言的感情。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每年参加各校的学位论文答辩,在中国画专业常碰到以“论气”、“论心”、“论写意”为题的论文,每次都希望看到新见解,但每次都失望,大都是在道、气、心、笔之间的循环论证,我总结这类论文的基本逻辑是:因为是好人,所以做好事;因为做好事,所以是好人。事后一想,问题还是出在中国古典画论本身,它在基本出发点上把“作者心中之意”与“作品显现之意”对等起来了。

    历史现象却不是这样,清“四王”的画本身没有变,但在清代、五四之后、20世纪末几个不同时期,却遭遇了尊毁褒贬的大起大落命运……作为古人的“四王”得罪谁了?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画,就是个涂满形状、色彩的“文本”,能否被艺术世界接受为“作品”,或接受为什么性质的作品,就看它在当场的、历史的“文本”之林里处于什么关系位置,这种“关系”就是意义。所以,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就成为一种职业,像工作在森林中的植物学家,专干贴标签、选样本的工作。而他们,又是被历史和时代选择的。这就是所谓现代艺术中的“身份问题”。(待后文再谈)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艺术不是自娱的、自律的,而是他娱的——艺术游戏圈的认可;他律的——社会语境中“文本间关系”的意义。正如人活着不能不与别人发生关系,你的幸福感取决于你在“人间关系”中的意义。至于真诚,是你自己把握自己的事。

    千万别拿“心灵”说事,“心声”、“心画”、“天人合一”是古典画论编织的童话,美好,没有迷信更好。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如果不能用现代哲学的眼光去重读经典,无异于浪费时间……自慰……

 

古典画论的一个陷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