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有限作用——我的“面向市场办学”观

标签:
大学生就业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知识无用校训教育 |
分类: 社会时评 |
知识的有限作用
——我的“面向市场办学”观
最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大学到底要教会学生们什么?
这个问题着实太大,也是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界一直在探索和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其实一直都浑浑噩噩,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更谈不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去贯彻执行。在我看来,大学的功能是大学校长和教育家们去探讨的问题,不应该是一个普通老师去“狗拿耗子”。
其实所谓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太好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至少从2003、2004年开始就有听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不过那时候这个话题似乎离我很远,还谈不上切实的感受。而今年我曾教过的那批学生就要离开校园踏入职场了,大家对前途的焦虑和迷茫直接影响到我对这个问题必须予以认真对待的态度。
大学生就业说到底还是两个问题:一是岗位的供给,另一个就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前者不是我能说清楚的问题,我只是想谈谈大学生的培养和与社会对接的问题。
有一个观点最近很流行,也就是所谓的“面向市场办学”。那什么叫“面向市场办学呢”?
一直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和做法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的学生,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这种说法和做法的进步意义是明显的:一是改变了过去不管市场需要不需要的专业培养模式,纳入了市场评价和反馈的因素,将大学的社会功能进一步修正;还一个就是改变了过去大家认为什么专业好(这个专业、行业很光鲜,工作人员地位高、收入高,比如新闻记者、法律从业人员、企业白领)就办什么专业的错误认识,还是要综合考虑下市场饱和度以及本校是否具备这方面办学条件等问题。(当然就是这个问题,很多学校目前依然并没有百分百的认识清楚,最近几天我还得知,在一个地级市的地方本科院校竟然也开办播音主持专业)
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教育怎么面向市场,它仍然有一定的计划性、周期性和滞后性。大学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的前提是对社会和市场形势的正确评判,而对这种形势的评估对很多学校来说要么是缺乏,要么是艰难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专业的建设从筹办到学生毕业,至少要5年的周期,大学生的培养不比贩卖啤酒,听说东边市场啤酒断销,我明天一大早便拉了一大车过去,赚个盘满钵满。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决定了其对市场评估的无所适从,所谓的新办专业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新办”,而是“旧办”——在大家都兴办的情况下也跟着办。这种看似保险的专业设置其实内含的风险是巨大和明显的,最后大家不约而同的发现,“新办”专业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工作职位早被其它更早开办这个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占据:我们又落后啦!
所以,政府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指导就非常有必要了。
不过,我们似乎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下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通观大学生就业,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是现在大学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例越来越低(具体数据我这里暂缺);二是就算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学校课堂上学到的那些知识也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基本没用;三是很多在校期间读书不怎么样但综合素质还不错的学生,相比那些在校期间成绩好、表现好的“好学生”,他们在求职中并不明显落下风。
正是基于上面所述的三种现象,这里我要提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观点:知识无用!不过,我这里所说的“知识无用”是专指在求职竞争中“专业知识”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是一种是“知识的有限作用”之意,并不否认知识生产、知识创造、知识学习、知识传承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而宏大的意义。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毕业生求职不看其知识看什么?实际上,除少数对专业基础和技能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比如医学、工学等)外,一般用人单位很愿意看重求职者的所谓的“综合素质”,那什么叫综合素质,其实说通俗点,就是人家看得惯你,就是说这个小伙子挺精神,能吃苦,要想法,态度谦虚,挺愿意合作人,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都不错……这些看似平常,但却熠熠生辉。大学与其说是培养专业人才,不如说是“树人”。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再来反思下我们的教育教学。试问:有哪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有如此之明确?有哪个大学的校训有如此之具体?哪门课程的教学中愿意把这些素质的培养作为课程中的灵魂来坚守?不管哪个大学的校训看上去多么的美丽,很多时候,单纯的知识传授依然是绝大多数高校唯一的校训。
把“树什么样的人”细化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融入到每个细节,成为大家共同认同的文化,这就是我的“面向市场办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