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年股市上涨有据可依

(2020-12-20 14:46:00)
标签:

微信号:

财经李正金

股场点金

趋势

股票

分类: 周末分析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李正金。又到周评分析时间。老规矩,从周线、日线、分时多周期技术面分析。


周线

过去这周震荡盘升,总体呈上行态势。但由于成交未能释放,故未能有效突破3400整数关,周中阳K线也只是收于前周长阴K线中枢,勉强收复5周均线。本周将进入3209反弹以来第8周时间窗,能否借助多头排列的周均线在时间窗这里形成向上突破,仍需量能说话。周初留意3398.74收复有效性,稳于此,且有量能支持,方能再次冲击年内高点。由于3465当周,周线MACD红柱极短形成了调整。但连续两周整理中周线MACD指标绿柱相当之小,后期一旦形成向上的突破,则周线MACD指标将会很好地跟随,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都不会有背离出现,这是市场向上拓展空间的保障。


大方向,市场技术面走势依然会按前期给出的这幅图去运行。

牛年股市上涨有据可依

日线

市场震荡盘升突破3400后,周五缩量整理,意在进一步消化3400上方年内高点区域的压力。但日线MACD指标向好,且先行指标KDJ已如期金叉,上涨中增量、整理中缩量,故蓄势后依然会展开向上的突破。周一留意3383.49的5天线与3397.99的21天线的支撑与压力,它们将是短线方向选择的重要参照。


分时

自3325反弹以来,指数突破并耗费一定时间对144小时均线进行确认,有效性确认后重启反弹,目前已重回89小时均线上方。周一留意3400区域的5、55小时均线粘连区域收复有效性,若有成交配合,则扩大涨幅可期。


创业板日线、周线均呈多头排列,近期走势相当稳健。周初留意2771.46的5天线支撑,以及2811-2831区域压力。形成这里的突破,目标依然是新高。


深成指突破了趋势压力,周一5天线13814.60上穿21天线13813.25形成金叉,MACD指标周初会有金叉,它的目标同样是新高,以及是与周线1浪的对称。


周末消息

经济会议:虽有一些金融人士包括原财政部长在内都在表示,非常时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应考虑有序退出,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一锤定音——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把握政策时度效。在会议上,还有关于股市的信息,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逃避债等。同时给出2021八大任务:科技、自主可控、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种子与耕地、反垄断防无序扩张、房住不炒、碳达峰及碳中和。美对我处处卡脖,故我们的自主可控是反制的唯一出路,种子又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因此这两大块或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的重点。


上交所:将近期异常连续下跌的股票纳入重点监控。以前是只管连涨,在舆论的作用下,终于开始管起连跌了,这也是一种进步。


证监会核发4家公司IPO批文。常态化直融。


阿里声明:有关外媒报道路央联合调查组进驻公司一事,纯属谣言。阿里从外滩演讲到上市前暂停到监管新规再到辟谣,一系列事件的背后,不是个案,应串在一起来分析才对。总之,不管阿里近期如何,但至少说明,多吃饭不会错。


继阿里对相关理财产品按下暂停键后,京东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线互联网存款产品,停止新用户购买相关产品。新规之下,互联网大鳄正在适应新规。


拉闸限电:煤电紧张,多地拉闸限电。近期煤电联动,股价上涨,不是没有原因。


综述,周线1浪涨了多少,那么3浪至少是1浪的高度,或是它的1.382、1.5、1.618甚至2倍的高度。时间到了年末,由于今年上半年众所周知因素致经济增速为负,当前经济的向好,新的一年经济增速同比将相当可观。叠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有明确表态,即“不急转弯”,向市场释放着宽松的信号。A股自身历来都有春季行情,又称年报行情,也称跨年行情。在这个时间节点,在A股年中一波大涨后历时数月的横盘后,大方向向上趋势不会改变。新的一年是牛年,听听就舒服。更何况,A股有据可查的历史,1997年、2009年这两个牛年,上证分别上涨30.22%及79.98%,深证分别上证30.13%、111.09%,这还不是当年最大涨幅,年中的涨幅更大。因此,既然要与股为伍,那就多点耐心,机会总会有!


PS:未来这周,《股场点金》、新浪博客交易日的更新暂停一周,下周恢复。盘中粉群交流暂停一周。《财经李正金》、新浪博客12月27日的周评分析不受影响,将如期更新。祝大家新的一周投资顺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