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正金
李正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5,251
  • 关注人气:34,4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央行加息难 股市上升易

(2010-09-11 13:54:25)
标签:

李正金

大盘分析

均线

趋势

周末版

股票

分类: 周末分析

本周走势可以用简单复制来形容,与上周类似,还是周初劲升,中间下探,下半周收回部分失地。报收周涨幅为0.29%假阴十字星,成交与上周持平。连续第8周站稳10周均线,连续两周站稳5周均线及20周均线。

 

本周在创出新高后回落,周线报收假阴十字星。周五在谣言澄清后的成交清淡,说明了大家对周六相关数据公布前的一种观望态势。如今数据公布符合预期,那么下周股市将会如何演绎? 

 

央行加息难 <wbr>股市上升易
  

上证60分钟图:2588-2604趋势线在周五早盘一度失守,但很快收复,下午依旧站稳此趋势线上方收盘。分时级别可关注此趋势线的得失以分辨强弱。

图中黄线看到,本周开盘与收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说明了分时级别这个区域的重要性。

 

央行加息难 <wbr>股市上升易

    上证日线图:本周股指精准止步于2686-2701所在的2704,而近两个月一直维系在一个逐渐收窄的区域中运行(图中黄线及红色线),周五在下轨2612上方反弹,且收出一根带长下影小阳K线,说明了下方的支撑及下跌空间的有限。

而从更远的角度来看,周五未能收复粉色线2319-2389所在的2666,应说是一大憾事。结合图1中的黄线2666,说明了下周初在这附近还将有一定的争夺。一旦收复,则还将再次冲击黄线位。                                                       

央行加息难 <wbr>股市上升易

    上证周线图:已连续六周围绕前期颈线2639窄幅震荡,本周冲高回落探底回升以假阴十字星收报于此颈线上方,本周也冲击过6124-3181趋势线但受其压制。下周,若能维系近期的震荡局面,将会以横盘方式横出红线的压制,从而进入新的空间。能否横出非常重要,这标志着是否能开启一个新阶段。

 

从技术面看:股指站稳5周、10周、20周均线,且这三均线同样金叉产生。下周5周均线2643,10周均线2608,20周均线2586,将对股指产生支撑。本周股指冲过120周均线回落,下周120周均线在2681点,将与上方的30周均线2746对股指产生反压。

日线级别短期均线连续多日出现金叉,5日均线金叉10日均线,10日均线金叉20日均线,20日均线金叉30日均线。但本周报收在5日均线下方,这将是下周首先要征服的目标。下周一:MA5-2678.3,MA10-2664.7,MA20-2652.8,MA30-2643.7,MA34-2644.2,MA120-2700.76。从这里可以看出,本博在周五收盘博文中提到的2663.21点收在10日均线下方,即使收在2663.5点,在下周一都在10日均线下方是有理论依据的。

下周初需要关注5、10日均线及120周均线的得失。

 

从宏观面看:刚刚公布的8月宏观数据符合预期,通胀虽有加息压力。但是,CPI上升的利空在此前已提前消化,PPI回落将推升股市走强。经济复苏之路遥远,经济有减速迹象,年内加息的可能性应不存在。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2740亿前提下,本周央行仍净投放710亿。在数据公布前如此操作,或向市场透露一个信息,就是未来将继续向市场释放和加强流动性管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新措施在经济减速的当前出台的概率较小,或将给持现状,或维持在口头。国务院关于对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的推进以及央企的重组等一系列利好,都将利好股市。奥巴马出手推出新的经济措施,将刺激全球市场的走强。

 

本博认为:中秋、国庆临近。下周整固后,将再度向上冲击半年线。 

板块方面可关注:新兴产业、重组、大消费、区域经济。

大盘风向标:金融地产。

 

下周运行区间:2615-2747。  

下个交易日沪指支撑位:2652,2643,2615;阻力位:2673,2681,2700。

 

一切仅是分析,具体走势以实盘为准。关注消息面,关注下个交易日盘前简评。

  

周末愉快!

 

郑重声明:

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自新浪李正金。加关注或收藏,及时分享本博观点。

本人非注册分析师,不具备证券投资咨询资质。所有观点,见仁见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