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论
中国,作为代表国家的名词,并被当今世界所公认,始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初是作为形容词的出现的。比较早的是,周代《诗经》《大雅·民劳》篇有“惠此中国”的句子。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指称国家概念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时期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地区存在的诸侯国。其地域远不及后世所称中原区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但由于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地区。所以,中国,即中原大国,是这一地区人们深感自豪的称谓。而后并入历朝的边远地区,则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以中原大国为自豪,傲视周边小国和其他所谓蛮夷及附属国。而对于未归属于当朝大国的边缘国家,则常常以朝贡于中原大国为荣。因为有了大国的威名,可以免受其他近邻小国的歧视或侵凌。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华大一统的传统观念,而一旦地方割据或分裂出去,脱离开当朝的管理。当地百姓则认为是大逆不道,坚决予以反对。这有点像现在的英联邦,许多国家至今仍以其成员自居。这与所谓自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有着同样的人类群居文化的历史渊源。虽然人都爱好独立自由,但谁也不愿意做孤岛上的鲁滨逊。
说到文化,即社会方方面面的集体(民族或阶层)及个人,经长期历练和传承,聚积或自然凝聚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这是颐翁兄,在文来的浅议文化博文中所表达的概念。现在我把它附在了文后。以资佐证。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是说说,中国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国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着人类文明初始阶段,无法回避的缺陷。
我们不要以为,人类已经文明到什么高级程度了。
我们还处在刚刚脱离开自然动物界,甚或在某些方面,还远没有脱离开动物界,有些方面甚或是在原地踏步,或是处于倒退状态。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文明史。当今的恐怖主义,也说明人类文明的缺陷是广泛存在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已经或正在达到极限,达到可以实现文明生活的水平。但是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贪性和惰性、反社会性等,正在全面阻止人类文明的进程。与生产力的极限相比。文化的落后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所以才有了空前的金融危机。解决方法,当然是进一步寻求人类文明之路。单靠我们现在的所谓社会保障制度,似乎已经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责任就是,认识和总结人类的文明史。把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引向光明。我们应当从文化缺陷和缺失上,找出文明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津津乐道那些文化成果。恰恰相反,现在多数人受当权或财大气粗者所支配,是在高唱文化赞歌的同时,却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中国文化也不例外。诚如某位伟人所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如果人类都去效法他们,这个世界将永无宁日。按易经八卦,只有乾坤倒置,方可望和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在于此。
把权力和当权者,放在什么位置,是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一种体现。其次是把金钱和金钱持有者放在甚麽位置。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只有彻底抛开钱权的桎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由。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传承,有了文明的举止,有了礼让的习惯,才算有了文明的开始。才有了今日的文明发展程度。但是,反文明的举止和思想,一直也在伴生着。所以才有了今日的危机频发,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现在已经到了非返璞归真不可的地步了。如果任由纵欲主义的自由泛滥。我们的地球村,已经无力承受其恶果。
说到此,似乎还远未成篇。不过也只能嘎然而止了。
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正面临着人类生存的考验。
信仰的危机,正面对危机的信仰。
解决危机的关键,也许正在乎于信仰。
以颐翁兄最近的一首菱形诗结束本文,如何?
菱形诗
天涯友好
天
兵
马
涯
文
化
友
旅
游
好
留诗冰山雪莲处
网上搜的资料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我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正式说法。看来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最初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但梁先生当时只是用诗表达爱国情怀,并无确凿论据。 还是考察一下学术界的观点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其最早主张用“文明”单位代替“民族国家”来研究历史。他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玛雅(中美洲)、中国(唐以后)、天竺(兴地)、朝鲜、日本、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今天我们对于人类文明史的认识,应该承认,过去流行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不该说“国”而应该称为“文明地区”。考古研究更表明,年代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地区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这三大地区首先出现了文字和青铜器,可称为“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中国的甲骨文在年代上要远远晚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夏商文明的年代,比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要晚2000-3000年。不过,这“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后来由于外族入侵和其他原因而中断了,但是,三大最古老文明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实际上并没有“湮灭”,而是一直保留下来了,比如世界通行的拼音字母、各种工具、建筑格式等。
接下来,影响重大深远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地区,是希腊文明(后与犹太、东罗马等文化融合)、印度文明(印度教、梵文经典等)和中国夏商文明(后与中华各族文化融合),这继起的三大文明都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我们看到欧洲文明对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以及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相对僵化、停滞(发展迟缓)和没落!如此“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和“延续至今的三大文明地区”的提法,或“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西亚地区、北非地区、印度地区、希腊地区、华夏地区)是我经过长期研究的学习体会的初步结论,建议由此代替“四大文明古国”的不规范提法。 世界文明史,乃是以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为根据的实事求是的学问。我们中华民族,既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妄自尊大。(作者陈明远是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原载环球时报2008年3月3日国际论坛版)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附
浅议文化
文化一词起于何时?
周易有“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概念之始。
在中国人古时的观念中文化的含义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
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其含义也与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不大一样。据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时的文化概念基本与文治武功的文治一致。
后来到白话文时代,才逐步与现在所用的文化概念一致起来。但至今的最新研究成果,仍有较大分歧。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及其所在环境经长期的历史发展,构造并赖以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即世界文明进化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文化概念当指人文文化。它是社会方方面面的集体(民族或阶层)及个人,经长期历练和传承,聚积或自然凝聚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
做上述浅议的目的,是因为想写一篇理财文化的博文。结果碰到了现在最流行的文化概念。需要弄清其概念的内涵,方好下笔。近二三十年,有关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概念已经相当普及。有关各种艺术形式的文化概念,各个民族和区域的文化概念等也都相当普及了。可就是这初始的文化概念却越来越模糊起来。正所谓“人生识字糊涂始”啊
文化的概念、形式、内涵、趋向如何?
我们不得不从新认识一番,方好在各个方面进行论述。
文明进化非退化,环境清洁非污浊。社会理财亦如此,贪得无厌害多多。
资源有限非无限,消费戒虚虚走魔。德育大同人初始,徇情遵法世治活。
网上搜的资料
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极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上还是在书面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他这个人真有文化","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 同样是"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其涵义是各不相同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他这个人真有文化",是指某个人因为丰富的学识所透射出来的某种卓然不群的文化品味。"经济文化已经成为财富的主潮之一",则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商品活动的整体。可见,"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当不确定的。 《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之始。在中国人此时的观念中文化的含义是,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到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其含义也与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刘向《说苑·指武》篇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束皙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些都是指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大学问家孔颖达则别有见地的解释《周易》中的"文化"一词,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古人对文化的这种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在 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是表示人类某种活动形式的词汇。而"文化"一词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表示方式,即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常被看做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作了许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强调了文化的继承性。譬如,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譬如伟大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
在世界现代化的300年进程中(从18世纪算起),文化变迁和文化现代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世界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资料,“当前,全世界还在使用的语言约有5000~20000种,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一种不同的世界观,代表一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UNESCO,1995)。如果说,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那么,世界上至少有5000多种文化。这些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特别是18世纪以来的文化变迁和文化互动,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反映了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和文化研究逐步引起世人关注。在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发表了三份研究报告[1],系统分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关于文化的图书已经超过10万种[2],其中,中文图书超过2万种,英文图书超过7万种。如此浩瀚的文化文献,为文化现代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章采用文化领域的分析框架(图1-1),专题分析世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事实,并为文化现代化理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
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分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六个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个人(行为科学)等。六个领域是并行的,它们各有基本范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交叉。关于文化没有统一定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变化;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期报告认为:文化指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其中,知识指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所有认知,包括编码知识和非编码知识(隐含类经验性知识);制度指规范人类行为的规章、程序、伦理道德和习俗的集合(诺思,1999);观念指思想、信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文化领域是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和保存的领域,文化领域包括两个部分:(1)独立的部分:纯粹文化、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2)交叉的部分:文化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交叉部分,包含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和个人行为文化;文化领域的现代化简称为文化现代化。这里的文化定义和文化领域的分析结构,是适用于本报告的一种操作性界定;也许它是不完备的,但作为一个分析框架,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