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
颐翁传 38 田园之乐 文友整理
颐翁在农场呆了近六年。他当时就对他夫人说,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最自在,最快乐的时光。您想,虽然孩子小,挣钱少,条件差,目标小。但每天工作并不太紧张,他夫人开始在酒坊当班长,后来在食堂当班长。为人办事认真,工作尽心尽力,从不马马虎虎。技术精益求精。特别是搞厨师这一摊。从在农场食堂,到在哈尔滨的,省水产局的水产餐厅和水产局食堂。一直是班长和管理员。到北京,也还是在餐厅和工厂食堂等做领班及一线领导工作。从未脱离过厨房。这也是颐翁一生比较有口福的一点。家务事,基本都是他夫人操持。很省心呢。颐翁专心于写作和日常工作,很少操心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农场期间,早午晚三餐,食堂都是预备好了的。根本不用自己单独做。价钱也比城里便宜得多。冬天有暖房里的鲜菜和菜窖里储存的各种菜。春天有大棚等。
尤其是到了夏天,香瓜西红柿等下来。更是很对颐翁的口味。他从小随父亲在瓜园里转,就是爱吃新鲜的香瓜。那时农场之外,还有个五小。香瓜种的也比较好。还有厂里二中也种了一块香瓜地。此后离开农场,颐翁再也没吃到过,像那时的刚刚摘下来的,熟透了的,香甜可口的香瓜。现在即便您到农村去,也都是追求产量的那种大路货的香瓜。中国农业(包括某些工业)缺的已经不是产量,而是个性化的经营和产品。这也已经不只是中国现在的问题了。而且也不只是农业了。什么都要搞集约化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什么什么都一点特色也没有。您说这劳动能不过剩?那才怪呢。
哈哈又扯遠了。还是说颐翁在农场吧。
颐翁去农场后,见附近的胡屯,有烧砖的砖窑。就撺掇场长办砖厂。开始场长怕搞不好落埋怨。颐翁就劝他先找两个技术人员来取土,规划和论证。但尽管论证的可行性很可靠。可还是有许多反对意见。不过由于工厂盖房子缺砖。总厂还是批准了建轮窑的方案。年产4--6百万的砖厂在1974年春夏之交建成试产。质量完全合格。秋季正式投产。当年就产了近200万块红砖。不只是解决了总厂盖房子的急需。每块磗比市里的便宜一分,卖4分五。市里是五分五。同时还安排了四五百人的就业。原来的农场的家属工,在颐翁的一手操办下,都转成了铁锋区管的大集体。他夫人的档案就是颐翁在给其他人报档案时,亲自填写的。
到1974年底,农场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00万斤。盈利达到五万多元。真可谓五业兴旺,六畜繁盛,形势喜人,总厂职工每人分到40斤面。颐翁除了管总账核算之外,还要管人事调度和宣传,以及文艺节目的编排等许多额外的任务。包括春节的灯谜制作和组织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有诗为证,
齐厂职工农场 (见颐翁诗稿 思亲集)
五业六畜旺
粮油瓜果丰 干群多信任 财会得融通
加班寻常事 补贴收入增 文才艺施展 乐业凭治能
食堂三餐备 时鲜有大棚 老窖尝新酒 瓜园论经营
若非时势变 欣然了此生 宵小促我走 考研进省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