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重发
中国文化简论
中国,作为代表国家的名词,并被当今世界所公认,始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初是作为形容词的出现的。比较早的是,周代《诗经》《大雅·民劳》篇有“惠此中国”的句子。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指称国家概念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时期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地区存在的诸侯国。其地域远不及后世所称中原区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但由于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地区。所以,中国,即中原大国,是这一地区人们深感自豪的称谓。而后并入历朝的边远地区,则也逐渐接受了这种以中原大国为自豪,傲视周边小国和其他所谓蛮夷及附属国。而对于未归属于当朝大国的边缘国家,则常常以朝贡于中原大国为荣。因为有了大国的威名,可以免受其他近邻小国的歧视或侵凌。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华大一统的传统观念,而一旦地方割据或分裂出去,脱离开当朝的管理。当地百姓则认为是大逆不道,坚决予以反对。这有点像现在的英联邦,许多国家至今仍以其成员自居。这与所谓自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有着同样的人类群居文化的历史渊源。虽然人都爱好独立自由,但谁也不愿意做孤岛上的鲁滨逊。
说到文化,即社会方方面面的集体(民族或阶层)及个人,经长期历练和传承,聚积或自然凝聚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这是颐翁兄,在文来的浅议文化博文中所表达的概念。现在我把它附在了文后。以资佐证。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是说说,中国文化。
作为世界文化的中国部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着人类文明初始阶段,无法回避的缺陷。我们不要以为,人类已经文明到什么高级程度了。
我们还处在刚刚脱离开自然动物界,甚或在某些方面,还远没有脱离开动物界,有些方面甚或是在原地踏步,或是处于倒退状态。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文明史。当今的恐怖主义,也说明人类文明的缺陷是广泛存在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已经或正在达到极限,达到可以实现文明生活的水平。但是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贪性和惰性、反社会性等,正在全面阻止人类文明的进程。与生产力的极限相比。文化的落后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所以才有了空前的金融危机。解决方法,当然是进一步寻求人类文明之路。单靠我们现在的所谓社会保障制度,似乎已经远远不够的。
我们的责任就是,认识和总结人类的文明史。把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引向光明。我们应当从文化缺陷和缺失上,找出文明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津津乐道那些文化成果。恰恰相反,现在多数人受当权或财大气粗者所支配,是在高唱文化赞歌的同时,却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中国文化也不例外。诚如某位伟人所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如果人类都去效法他们,这个世界将永无宁日。按易经八卦,只有乾坤倒置,方可望和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在于此。 把权力和当权者,放在什么位置,是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一种体现。其次是把金钱和金钱持有者放在甚麽位置。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只有彻底抛开钱权的桎酷,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由。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传承,有了文明的举止,有了礼让的习惯,才算有了文明的开始。才有了今日的文明发展程度。但是,反文明的举止和思想,一直也在伴生着。所以才有了今日的危机频发,一次比一次更严重。现在已经到了非返璞归真不可的地步了。如果任由纵欲主义的自由泛滥。我们的地球村,已经无力承受其恶果。
说到此,似乎还远未成篇。不过也只能嘎然而止了。
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正面临着人类生存的考验。
信仰的危机,正面对危机的信仰。
解决危机的关键,也许正在乎于信仰。
以颐翁兄最近的一首菱形诗结束本文,如何?
菱形诗 天涯友好
天
兵 马
涯
文 化
友
旅 游
好
网上搜的资料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我查阅了一些国外的权威世界历史著作,都找不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正式说法。看来这种说法只在我国流行,并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历史学界的公认。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
根据现有资料发现,是在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诗中,最初出现“四大文明古国”之说。但梁先生当时只是用诗表达爱国情怀,并无确凿论据。
还是考察一下学术界的观点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著作,其最早主张用“文明”单位代替“民族国家”来研究历史。他把6000年人类历史划分为21个成熟的文明,埃及、苏美尔、米诺斯、赫梯、巴比伦、古印度、希腊、伊朗、叙利亚、阿拉伯、古中国(商代)、安第斯(南美洲)、玛雅(中美洲)、中国(唐以后)、天竺(兴地)、朝鲜、日本、拜占庭、俄罗斯、墨西哥、育加丹,另外还有5个中途夭折停滞的文明:玻里尼西亚、爱斯基摩、游牧、斯巴达和奥斯曼。
今天我们对于人类文明史的认识,应该承认,过去流行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不该说“国”而应该称为“文明地区”。考古研究更表明,年代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地区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这三大地区首先出现了文字和青铜器,可称为“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中国的甲骨文在年代上要远远晚于尼罗河流域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夏商文明的年代,比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要晚2000-3000年。不过,这“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后来由于外族入侵和其他原因而中断了,但是,三大最古老文明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实际上并没有“湮灭”,而是一直保留下来了,比如世界通行的拼音字母、各种工具、建筑格式等。
接下来,影响重大深远而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地区,是希腊文明(后与犹太、东罗马等文化融合)、印度文明(印度教、梵文经典等)和中国夏商文明(后与中华各族文化融合),这继起的三大文明都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我们看到欧洲文明对于古希腊文明的传承,以及华夏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相对僵化、停滞(发展迟缓)和没落!如此“三大最古老的文明地区”和“延续至今的三大文明地区”的提法,或“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西亚地区、北非地区、印度地区、希腊地区、华夏地区)是我经过长期研究的学习体会的初步结论,建议由此代替“四大文明古国”的不规范提法。
世界文明史,乃是以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为根据的实事求是的学问。我们中华民族,既不应该妄自菲薄,也不应该妄自尊大。(作者陈明远是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原载环球时报2008年3月3日国际论坛版)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国”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附文来朋友的浅议文化博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