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晚报》2021年1月19日:吉林青年诗人董喜阳获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新锐奖

标签:
80后青春诗会80后诗歌刊物杂谈 |
分类: 活动剪影 |
近日,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吉林省青年诗人董喜阳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新锐奖。
我省青年诗人董喜阳首次获得该奖,也是东北青年诗人首次获得此奖。我省青年诗人董喜阳是近些年来成长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诗歌辨识度、活跃度和影响力的青年诗人。他长期从事诗歌创作,美术评论、文学评论和报刊的编辑工作,编诗写诗是他的工作日常,他从深度的阅读和广泛的诗歌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贴近生活亮度的写作之路。曾获得许多专业诗歌奖项,入选多种诗歌选本,并有作品被译成外文发表。2018年入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中青年高级研修班(青年作家班),是吉林省唯一入选学员,导师为著名诗人、《诗刊》主编李少君先生。结业前夕,鲁迅文学院为其和另外三名同学举办了诗歌创作研讨会,由著名诗歌评论家、《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先生为其做精彩点评。2017年9月,受邀参加在现举行的中国诗歌青年高峰论坛暨全国首届80后诗会;2018年7月,入选2018中国•东营黄河口诗会诗歌训练营;2019年4月,参加在海南陵水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举办的新时代青年诗歌高峰论坛。2020年,更是其收获的一年,先后有诗歌、散文、评论发表在《诗刊》《文艺报》《清明》《芒种》《朔方》《山东文学》《湖南文学》《天津文学》等刊,前段时间还参加了2020首届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活动。
董喜阳在获奖感言中说,写诗是一种战斗,是与自己经过反复的推倒,反复的拒绝自我,反复的颠覆自我,经过千回百转的真实、真诚的较量之后,一种流血的高潮。这个奖对他来讲是一种肯定的诗意光芒的亮起,也是修整自我,重新投入战场的一次短暂中转和时间驿站。至少证明,青年诗人一直没有离开诗歌现场,他们以诗歌形式的介入,日常生活、山川大地、宇宙苍生都是在场的,他的精神意志与肉体劳作获得了极为羸弱而细小的胜利,在精微且幽深的时代链条上,他们自我诗学的辨认与梳理起码是有效的,真诚的,特有的。他还说,诗是一张情感的皮子,越经得住现实的无限打磨,越会呈现出它粗粝、硬朗的质地来,越能彰显出它醒透、细致的光泽。每一个诗人都在心灵的体验上回答并印证了这一问题,因为诗人的心灵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种螺旋桨式的向上或是向下的“人间冷暖”、“感知生命”的探测器与晴雨表。
据悉,这个专门为青年诗人而设立的年度性诗歌奖项已成功评选四届,今年是第五届,有许多优秀的或富有巨大潜力的青年诗人获得此奖项, 该奖项俨然成为了当下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奖项,其设立旨在全面激发与鼓励广大青年诗人的创作积极性,发现与奖掖优秀的青年诗歌创作人才。该奖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评论家谭五昌先生发起,专门奖励与扶持有才华、有潜力的四十岁以下的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截至目前,已有二十余位优秀青年诗人获得过中国青年诗人奖,在广大青年诗人当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