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日报》2019年1月18日专访:董喜阳的文学梦

(2019-01-22 09:09:14)
标签:

吉林省委宣传部

诗歌月刊

文化吉林

长春商报

董喜阳

分类: 纸媒发表
《吉林日报》2019年1月18日专访:董喜阳的文学梦

《吉林日报》2019年1月18日专访:董喜阳的文学梦

《吉林日报》2019年1月18日专访:董喜阳的文学梦

董喜阳的诗歌梦

本报记者 王瑞

“词语来的路上/我并不设防……词语的任何赴宴,时间无需/通知我们。”这是董喜阳诗歌《词语来的路上》的诗句。读董喜阳的诗,总有一种堕入梦中的幻觉,他的诗歌以词为单位,词与词之间又是一种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诗歌如梦如幻,而这种梦幻无疑是绚烂缤纷的。

 

董喜阳,1986年出生于吉林九台。鲁迅文学院第3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青年作家班)学员,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多个门类,尤善现代诗,曾获2014年度“诗歌月刊优秀诗人奖”、2014年度“白天鹅诗歌奖”、首届“关东诗人奖”。董喜阳在大学期间开始正式发表诗歌,最早发表的诗歌涉及乡村、校园、青春、情感等题材,之后逐渐脱离“青春写作”,追求语言和格调的突破,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诗风和艺术特点。

 

董喜阳的诗歌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试验,逐渐舍弃机械式的表达,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以揭示现象下面的复杂和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董喜阳是在自己诗境前面的执刀人,他对自己的梦境下刀,用自己的梦境碎片重新编织着诗歌之梦,于是他的文字形成着梦幻效果。

 

用董喜阳自己的话说,他追求诗歌的“难度写作”,追求“深度意象”的营造。他也逐渐意识到,“深度意象”的营造,要求诗歌意象的密集和强大的衍生性。而这就需要开发自己的思维深度。他发现,在东方古典的文学意象中,那古老的文化根脉可以成为他灵感的重要源泉。他说:“我们的现代诗,我们当代中国青年诗人的作品,应该有东方的意蕴,因为东方的文化是灵动的、玄妙的、含蓄的,是讲究性灵和神韵的,是讲究格调和体验的,更有利于当代真实情感的抒发,更有助于在抽象的外衣下表达出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于是,董喜阳的诗歌中有着梅花的清香、午后的白玉兰以及清明时节的春风。

 

董喜阳的诗逐渐突破了狭小的题材,体现了他在把握世界、把握人生上,情感、意志、思考的加入,使诗逐渐演化为充满沉淀的、细致的心理内容的摹写。从情感“色调”而言,他的诗不乏情绪的释放,他采用众多的比喻、象征和寓言,把生活中挫折的体验投射在诗作中,这让他的诗更丰富、更真诚、更感人。董喜阳说,诗歌应该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董喜阳在个体生命体验的成长中构筑着梦境般的诗意之美,同时也时不时抬起头,观察一下“80后”诗歌生态的发展环境。他活跃于诗歌活动,和诗友谭广超等人发起了我省的“80后诗会”,并且关注我省网络作家的创作状态。他以诗定位着自己的坐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