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风景
撰文/董喜阳
写诗的人大抵拥有执着近乎固执的性格,骨子里流淌着硬朗的血液。
眼前是这样的场景:树荫遮盖的路。路畔有我们的小屋,窗户敞开着,第一束阳光跟随松柏树摇曳的绿影,走进来立在我的面前,端详我片刻,扑进怀里撒娇。现在,他们诗意的溜进我的纸面上来,临别的时候,隐隐留下金色的吻痕。这是泰戈尔在文章《人生旅途》中的一段描写,此时,恰如其分的符合我的心境。
我还是坐在惯同的位置上写信,一封来自远方且没有地址的信笺。《诗歌月刊·下半月》到现在整整落户长春一年,这是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历史节点。它从稚嫩到茁壮成长、成熟,再到蜕变,经历了长时间的孕育和跋涉。现在似乎已经到了被大众阅读接受的时刻。
每一期我们都精心的策划了多个风格迥然的栏目,我们的主打栏目却是“特别策划”。这一期我们将继续推出“吉林诗人经典小辑”,全面呈现和展示吉林诗人、诗歌创作的生态。每一首诗歌在我的手中滑过,每一个文字都带有腾飞的性灵,可爱的诗人们,通过心灵的美好图景带给了我们别样的美好与感动。地域诗歌在这里一共做了4期,共60人。其中吉林籍的在外诗人13人,吉林地域诗人在省内的47人。可谓阵容强大,异彩纷呈。这60人吉林概括了我们吉林省诗歌创作30多年的整体创作队伍情况,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阅读文本的集中展示,也是接受大众阅读的一次集中检阅,同时反映出吉林地域诗歌的传承有序、厚积薄发与精神地标。现在回头来看,写在纸上的尽可看成风景——精神细碎的底片。
这些诗人在说话,这些文本在说话。通过历史镜头的转换,光阴的荏苒,折射给我们的是诗意的灵魂和不断磨砺的内心世界。尽管天色尚早,我们似乎感觉到已经从黑暗中醒来,通过文字的力量,攀登无法逾越的心灵地图。通过这些精神的“奢侈品”,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变迁、财富沉浮、文化演绎、信仰的缺失,甚至更多……今天,这些留在纸上的文字在精神的海洋上流动,如果我们想更多的窥视与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波澜起伏,就必须从水中跳出来俯瞰,站在诗歌之外,把诗歌重新纠正成诗歌:这些作品除了代表个人风格与内心世界,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内涵与细节,值得剖析。
诗人永远不是流行趋势的指南,诗人永远是自己精神的巫师,诗歌永远是在人文历史中扎根最深的东西,尽管这样表达有点武断。苏赫巴鲁、王方武、杨俊文、于国华、李旭光、冰夫、曲静、孙学军、纪洪平、苏敏,老中青三代人的中坚力量,给我吉林诗坛更多的可能性。我爱他们,爱他们的诗歌,他们是吉林诗坛的声音,从海面上升起来。
阅读与编审这些文本,编辑们都笑了,精神为之一振——忧郁的思想顿即飞逝了:我感到了胆量、勇气和生活的向往。除了这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2014.9.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