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木头到整片森林
撰文/董喜阳
七月的天空蓝得自由,没有约束的放肆的蓝。这色彩正好重合于诗人内心的精神底片:狂野、放浪、自由、清澈,健壮中偶尔的“小病态”,捣药声中抵达的文化沉思。
如果让我用八个字来形容七月的反复诗意与生长态势,我喜欢用:水抱孤村,峰回路转。从试刊号到2014年第6期刊物的热乎出炉,《诗歌月刊•下半月》走过了半年的风雨路程。记忆虽短暂却历久弥新,路途虽崎岖却诗意蓬勃。
我们的主打栏目特别策划,从两次长白山诗会到吉林青年诗人小辑、吉林域外诗人经典小辑、批评家小辑(上、下),到2014年第6期的“吉林域内诗人经典小辑”(上)。我想,《诗歌月刊•下半月》已经在时间的妥善经营下取得了“注册商标”,当我们确定诗歌的“营业执照”下来的时候,内心的诗意潮水再也无法遏制。
本期的“吉林域内诗人经典小辑”(下)着眼于吉林省内有全国代表性的部分中青年诗人。他们有的已经在全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博采众长,兼容并收,跨文体写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赵培光、夏恩民、刘鸿鸣、纪洪平、王小王等,小说与散文写作已经问鼎全国;有的一直坚持诗歌创作,比如郁子、张晓民、孙慧峰、董辑、姜佐等;有的成为全国女性写作的翘楚,比如李晓旭、张牧宇、王小王等。毋庸置疑,中青年诗人是诗歌阵地的中坚力量,起着承前启后的骨干作用。他们的诗歌创作是坚守诗意良知与道德底线,没有被功利之心绑架的作品。
我是这么看待诗人这个所谓的“身份”的:诗歌应该是人类灵魂的舞蹈,是精神价值的歌唱。那么,诗人就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神明,是一种精神巫师。同时,诗人又是心存良知,理性与感性并举践行的人。尽管我们的生存背景与心灵归宿存在着无法言说的悖论,但诗人的生存方式与心灵活动告诉了我们,诗意的栖居将是一种无上美好的终极追求。我认为好的诗人眼睛里应该有大千世界,却没有污浊的社会;有万千气象,却摒弃恶谷幽兰。好的诗歌文本不是理性的束缚,不是感性的泛滥,不是刻意的钻营,它们应该是充满希望的,人类对美好事物极度的渴望。好的诗歌应该是充满热情地注视着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同时从人性向神性的过渡,从生之此岸向死之彼岸的无限靠拢。
诗人的活动,包括诗歌文本的创作都是巨大的冒险。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笑忘书》里,让一位哲学教授说出这样一句话:“自詹姆斯•乔伊斯以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最伟大的冒险在于冒险的不存在……”这话颇有深意。所有的事叙述,在吉林诗人的笔下形成了叙述的和声。这让我想到了司汤达,他的作品不是关注人物的心理,而是关注人物的全部。“他的心浸润着幸福。”这样的一句话,对于诗歌与诗人,我认为都足够了。
吉林的地域诗歌是现代诗歌的一种暗示,这种看似游离的诗歌生态,正在缓慢的整合,也许这种变化,你的肉眼还看不到。《圣经》里有这样的经文记载:“做你所有可能做的事情,在所有你能够做的时候,在所有你能够做的地点,为所有你能够服务的人做任何的事情。”《诗歌月刊•下半月》是一个担当者和主体者,我们有机会主导和拓展一些事情,具象的还是时间的。我们将尽可能追求尽善尽美,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对任何人始终尽你所能,尽每一个年轻人所能。
诗歌和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愿所有的诗人们忘记自己,忘记诗歌艺术,守住你一颗单纯的内心和美好的愿望,我们的一生将在如此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中悄然的走过,潸然的泪下……
2014.7.15 长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