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重悼念著名作家郝伟;上帝也需要和小说家谈谈

(2014-03-22 15:04:53)
标签:

省委宣传部

诗歌月刊

文化吉林

长春商报

文化

分类: 活动剪影

                       上帝也需要和小说家谈谈

 

       惊闻著名作家郝伟老师不幸车祸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犹记得2010年9月10日,我和尘轩、肖千超、葛晓波一起策划并举办了“吉林省首届80后诗会”,郝伟老师和我们素未谋面却代表吉林市作协参加了诗会。还做了重要讲话。在我们后辈的印象里,那是一个爽朗、健谈、和蔼可亲、谦恭虚怀、大智慧的人。他的才气、勇气、胆识、勤奋我们有目共睹。对于同仁的指点和后辈的提携让吉林的文学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生机。郝伟老师实乃吉林文坛之中坚骨干力量,全国小说界之佼佼者。今不幸驾鹤西游,我们唯有哀叹和惋惜,愿老师一路走好。

    先摘录几段和郝伟老师有关系的文字,以表悼念之情……


   郝伟印象: 炯炯有神的双眼,时时迸发着精神不老的火焰,略微蹒跚的步伐从远处缓缓走来,让我们的周身升腾起一股奔跑的力量。老先生拥有文化的良知﹑文人的操守。“文人相轻”多少年来普遍存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从老爷子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没有“时间的界限”,什么是真正意识上的“文人相重”。“今天你们以我们为骄傲,明天我们以你们为自豪”。这样简短的一句话,包含着老人文海沉浮的半世沧桑,这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探索世界真相,关怀人类心灵,应该是老人家占领文化精神高地的信念。作为吉林省吉林市作协副主席他算是位高权重,作为鲁迅文学奖入围者,他的小说日渐精益求精,而这种积极与新人举杯的共饮行为,希望若干年后能成为一种发扬的符号,携带更多的诗人﹑作家。

                ——摘自董喜阳文章《瞧,那些带我飞翔或与我飞翔的人——吉林省首届80后诗会诗人印象》

 

  打捞时间的草

        ——诗赠郝伟老师

董喜阳

 

图书馆前的圆晕经过阳光的渗透后更加明亮起来

有震惊不经雕琢,彻底的升腾起来

我的眼睛没有任何琢磨,被旌旗上的尘埃打湿

但我不能哭。不能为了扫把脱落的几根翎羽悲伤。

一次次的泅渡如丁香花瓣飘于沙砾

跌落在我远逝的摇车边,支撑驰骋疆场的可能。

时间的外衣很厚重,死去的诗人跑不出唠叨的语系

但,当老马走过稻田的面,迎着绿里的一抹清凉

诗歌没有躺在坟墓。诗人干巴巴的骨粒一任暴雨拍打。

“我怀疑过自己的过去,在别人灰旧的袍子里。

晾晒在墙头上的辫子看不到柳絮的未来。梦,真实。”

眼前,他拈起岁月的针缝补孩子们的纯情笑语。

留声机移动并不动,我起来挖掘并不成熟的空。

一个老者站成江畔的标签。昨夜我梦见一句话:

“成长并不是线板的距离越拉越长,而是

指尖的痕迹越来越深。”其实我应该睡个好觉了。

                                         2010.9.14 九台

 

                             和年轻人在一起

郝伟

 

 

 

和年轻人在一起

左起:诗人尘轩、作家郝伟、诗人董喜阳、诗人肖千超、吉林市诗人静川
和年轻人在一起

吉林省首届80后诗会。

一个响亮的会议的名字,是一次聚集,年轻诗人的聚集。更像一次誓师,年轻诗人的誓师大会。

我是作为嘉宾出席的。

开始静川邀我参加时我并没想去。我觉得我离诗歌和写诗的年龄已经很远了,尽管我年轻时也写过诗歌,但我最终还是去写了小说。我还是认为,诗歌是年轻人的事情,只有年轻人能写出好诗,比如北岛的《回答》,比如舒婷的《致橡树》比如顾城的《眼睛》,都是他们年轻时的东西。他们后来写了什么,已经很少有人注意。老诗人写到最后就不是诗人了——我说的是,已经少有激情了。

可我还是去了,为了捧场。

一起去的还有,省作协创联部主任张顺富、四平市作协秘书长,诗人、小说家孙学军、四平作协副秘书长、编辑杨海军;松原市文联秘书长刘鸿鸣,我和吉林市作协秘书长张晓民、静川代表吉林市作协与会。

后来,喝酒的时候,几个小伙子围着我说,看见你们这几个老前辈来了,我们心里有底了。

他们是担心邀请发出去了,我们不来。

张顺富、刘鸿鸣、孙学军、张晓民等分别代表省作协和各地作协上台讲话,平时伶牙俐齿的孙学军居然有些语无伦次,他说他太激动了。你说,孩子们开会,你激动个啥?他私下里对我说,面对年轻人我不知道该说啥。其实他是为有这么多年轻人写诗高兴。他说,回去也写几首诗,尽管他已经好久不写诗了。张晓民也是,本来刚才趴在桌子上写了几句话,上台就忘了,说着说着竟然没词了。只说代表谁谁表示祝贺,只说写诗应该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本来是鼓励年轻人的话,说到后来,竟像是他在宣言。

几个发起人都上台发言。年轻人毕竟青春四射,说起话来充满激情。然后是原创诗歌朗诵,他们几乎都不会朗诵,只是在念诗,听上去效果不是很好。倒是这次诗会发起人之一的诗人葛晓波朗诵的《葵花》很有朗诵的味道,再就是那个被称作“舞蹈家”小演员还有些专业,但她写的诗歌实在不敢恭维。

他们的会议其实是成功了,我觉得我没有白来,和年轻人在一起,心也变得年轻起来。

照相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今天你们可能以我们为荣,明天我们一定是以你们为荣。

他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许是一件划时代的意义,他们现在可能不会想到以后的意义。

这几个发起人的名字是:尘轩/谭广超、董喜阳、肖千超、葛晓波。

请记住他们,他们可能就是未来的诗人,何况他们现在已经是,正在是。

我也有些语无伦次了。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