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翟妍篇:大风刮来的女作家

(2013-03-04 09:41:55)
标签:

80后诗歌

长春商报

基督徒

吉林省委宣传部

文化

分类: 文化吉林

           翟妍:大风刮来的女作家

                        ■撰文/ 董喜阳 摄影/ 孟昭东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翟妍篇:大风刮来的女作家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翟妍篇:大风刮来的女作家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翟妍篇:大风刮来的女作家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翟妍篇:大风刮来的女作家

    她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头脑中却萦绕着一个关乎文学的梦想。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松嫩平原西北部的一个小县城,直到时间把她推移到我的面前。
  她爱着那里的桃花,爱着那打落桃花的细雨。她爱着那个常年风吹的地方,爱着大安草长莺飞的清晨,爱着泥泞的道路,青草的话语。她还固执地爱着雨中的房屋,田园,牧歌。她是一个在文学的时间里沉睡的人,雨水把她打醒,幸福是她的回声。


  “接到部里和杂志编辑部的电话,我是马不停蹄地从白城市连夜赶来。我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你的照片,还在想和你的声音能不能对得上,现在感觉踏实了很多,你和我想象中的状态是完全吻合的。”我没有想到翟妍会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始我们的对话,她不是我想象中温文尔雅的女作家,也不是沉默寡言的异类的小说家,好奇心也随之而来。
  白城市也好,大安市也罢,之前的形容语是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而现在逐渐变成“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然“刮”这里单单指的是风。
  于是,我们不难想象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气候的恶劣,也自然会考虑到那里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背景。
  翟妍是土生土长的白城人,现在更是定居在大安。她快人快语,说起话来也夹杂着一股辣爽劲儿。
  “我爱人王永泰也是写小说的,在当地很有名气。我们是相互搀扶着写的,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写了,当时我们总在一起谈文学,谈创作。后来就自然在一起了,说起来,文学是我们爱情的纽带。”
  说到这儿,我分明能看见她脸上荣光浮起,嘴角洋溢着喜悦、幸福的笑容,在那岁月的风霜侵润的脸上,荡漾着的是满足。
  
落花平静的季节


  翟妍的性格是外向的,很有一股豪迈的情愫。“但是,你不知道的是曾经我感觉自己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双脚深陷生活与写作的泥潭,不能自拔。”
  从念书的时候搞创作到现在,掐指算来也有二十几年了,但当时她只是会看着别人耕种、收割,却找不到自己的田地。
  她一直都在偷偷地写,默默地经历着,翻阅着,孤独并寂寞着。她没有出路,不会投稿,没有平台,她写作的光景就像是林间的落叶,哗哗地响着却没有果实。
  “十几年前,有人看到了我的写作,感觉蛮好的。就推荐我进了白城市作家协会。之后,我的视野就开阔了,也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那个时候文学是我唯一倾诉情感的管道。太简单随意的生活让我习惯了一个人在屋里发呆,通过文字派遣孤独。”
  翟妍直言她是一个做事目的性很强的人,当年战战兢兢给《知音》、《家庭》投稿的时候完全是奔着高额的稿费去的。在医院从事护士工作的翟妍平时接触的自然是患者,这其中有很多是家庭纠纷和不幸的那种。于是,她开始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酝酿文字。
  翟妍是那种外表很柔软,骨子里很倔强的女人。
  2011年,通过蹲点、基层采访、组织材料和自我文采,终于征服了编辑,挖到了自己写作的“第一桶金”——6000元人民币。
  之后,她开始进行大量的创作。第一篇纯文学小说发表在《绿野》杂志上,名字为《彩色的梦》。“你知道,纯文学创作和金钱是不挂钩的,但是因为写作,所以不写就闹得慌。”
  
彩蝶飞舞的时光


  让翟妍被白城市作协关注是因为小说《麦子熟了》,而引起文学界关注的是她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中篇小说《迷失在城市的边缘》。这个稿子是她写得最用心,也几乎是反映生活原生态的小说。
  “这篇小说是我生病期间趴在病床上写的,前后修改了21次。完全是手写体敲打到电脑上的。当时,为了引起编辑的注意,我把标题定成《第三次怀孕》。之后,我和编辑几经商议才确定了现在的标题。”打这以后,翟妍开始了广泛的投稿,也处于积极的写作和焦急的等待之中。
  “生活经历是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想象。我觉得我这辈子离不开农村题材了,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农村好,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事儿都很深刻,农村有很多人和事儿可以写,写他们之中的困惑和张扬,写他们的不刻意、不可以表达的部分。”
    现在的翟妍基本处于平静和平稳的写作期。除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就是写作和看书。“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的时代,其实还是有很多书是值得阅读的。我觉得写作的语言很重要,我的写作是顺其自然的,就像是我做人做事一样。”
    她时常会因为自己是一个作家而自豪,生活中很少有人知道她是作家。
    她喜欢保持点神秘和低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乐趣,“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她是懂得的。提起去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四次约稿,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就知道这里面有小故事。
   “这个小插曲真让人难堪和尴尬,不过现在看来也是蛮有意思的事儿。”她因为投错了版面,弄乱了邮箱,把投到别处的稿件投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版》。
     令人惊奇的是编辑竟然给她回信并约了稿,这是她的福祉和幸运。之后她一发不可收拾,《羊城晚报》也约稿了。“这个时候我是最快乐的,我不会依靠文学来改变我什么,包括生活和家庭。但却让我获得了光荣和快乐,这个是生命中不可比拟的大事。因为写作我收获了爱情,规避了生活的风险,增添了夫妻间的小争吵,还有更多的小惊喜、小充实,你说多好的事情啊!”
   
云土掩映的岁月


    翟妍坦言,写作不是自私的事情。她在尽力拉回自己的内心,比如说因为迷恋写作而放弃做家务,因为痴迷写作在亲人眼中的“不着调”。
   “我的写作面对家人是保密的,偷着写。我要学会节制和控制自己,扎针的时候不能想,做饭的时候不能想。当我独自面对电脑的时候,我不会感觉一点负担。”
  她会边写作边流泪的,她微笑着说自己练习过崆峒派的七伤拳,先伤己再伤人。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感染别人。但也因为写作,她变得更加焦虑和烦躁了,不喜欢被人打扰,不喜欢接电话,甚至是不出屋子。
  她说,她会一直坚持农村题材,发挥她的特长和优势。用她的文字去反映东北农村的的生存状态。人性化的写作,关怀底层人们的生活图景,这样才能做到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艺术、道德和良知的作家。
  “写底层人的生存状态要比挖掘官员的贪污腐败隐私有责任感,这个和稿酬没关系。”就是这个喜欢萧红、迟子建、张爱玲和琼瑶的女作家,就是这个在写作结构上、语言上推陈出新,大打东北地方文化牌(方言和俚语)的女作家,其实很喜欢打开自己,是那种质朴和憨厚的典型。
  很多时候,我的写作状态是很危险的,比如说长期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她确信没经历过的事情不代表是生活中不存在的事情。她喜欢莫言的那句话:自己的故事写完了,就去写别人的故事,要做一个写故事的人。

 

    翟妍简介:原名翟景华,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70年代末生于吉林省大安市一个偏僻的小村。散文《祖母与党同龄》在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白城市第二届“321”杯中荣获一等奖。并且小小说《雷锋的粉丝》在2012年,《渤海早报》学习雷锋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2012年中篇小说处女作《麦子熟了》在第9期《阳光》文学月刊发表,填补了白城本土作者近三十年来在纯文学创作上的盲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