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王可心篇:慢速中感受文学况味

(2013-03-02 14:50:51)
标签:

80后诗歌

长春商报

基督徒

吉林省委宣传部

文化

分类: 文化吉林

                       王可心:慢速中感受文学况味

                            ■撰文/ 董喜阳 摄影/ 孟昭东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王可心篇:慢速中感受文学况味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王可心篇:慢速中感受文学况味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王可心篇:慢速中感受文学况味

吉林文学“八朵金花”之王可心篇:慢速中感受文学况味

  没想到第一次到江城,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我们驱车向偏离市中心的方向驶去,躲避着人车,往更安静、更小的巷子里前去。
  是那样一条市井气息浓厚、虽有些破旧缭乱但生机勃勃的老胡同。
  虽是冬日,却也突显春日温暖的阳光,路旁的群树仍旧干枯着,枝枒未生,树的骨干经阳光照射,纤长的影子打在路面上,不胜美丽。
  胡同里七绕八弯的,转呀转,意外瞥见另一边马路的出口处有两条不算显眼的门牌匾,一曰吉林市文化活动中心,一曰吉林市书画院。喧闹的胡同里竟藏着这般宁静雅致的文化集聚地,分外叫人惊喜。
  在二楼宽敞明亮的会客厅,我和女作家王可心的第一次见面浸透着诗意。
  
  王可心最大的恐惧来自于生活的百无聊赖的孤寂感。
  从小她居住在铁路的这边,看着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居住在铁路的那边。仿佛这条铁路就是一道分水岭,就是区分贫富、美好与丑陋的界碑。
  从小她就开始与时间博弈,与时间做着斗争。她喜欢铁路那边平淡而真实的生活,羡慕那边孩子们传来的银铃般天真无邪的笑声,那笑声有很多的无奈,却也充满傻傻的幸福。
  从小她就关心铁路那边的生存状况,对那边的现实生活任何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之心,一个幼小的文学种子打那时开始催生。
  之后多年,她都可能梦回这个其他人看来都很普通的画面,却是她童年有意义的开始。
  出生在文学世家的王可心理所当然应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她的父亲是一名作家,她的哥哥是闻名全国的影视剧作家和编剧,况且她拥有成为作家的足够的天分。
  “在我19岁、20岁的时候,大约是90年代初期,我就开始了青春期的小说创作,当时觉得虽然很幼稚,但是很好玩儿。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新闻单位上班。开始接触了批判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之前我是很注意小说创作的形式和语言的,后来觉得小说是表达世界。”
   
通过“面试”是件高兴的事儿
   
  青年时代的王可心是叛逆的,后来竟无缘无故的不写了。“你现在问我当时停笔的原因,我也说不好。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无拘无束,没有定规。”
  2000年以后,王可心开始回归写作,回归的目的很单纯,很直接——钱。她开始埋头创作电视剧本。大概8到9个月的时间,她就完成了电视剧本《刻骨铭心》故事梗概并且得到了雷献禾导演的认可。
  “导演需要我创作的电视剧题材,所以很快的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签订了合同,这是我拿到的第一笔大稿费。”
  “我总是觉得小说创作是个体劳动,任何人都有需要表达的东西,小说就是呈现你所经历或是感悟、体验的事实。当然,小说有想象创作的成分,但是在我看来,生活真实是第一位的。”回归纯文学之后,她对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从不深刻到不肤浅,又到了逐渐深刻的过程。说来奇怪,她从事纯文学创作和自身爱好、兴趣无关。
  “当时,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的需要。”2010年,她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和构思第一篇纯文学小说创作。
  2010年,王可心亲眼目睹了西山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况,于是唤醒了沉睡在她心底多年的童年梦。从念书出来到结婚生子,她几乎再也没有回到西山,那个她从小居住的地方。
  一条铁路把山和城市彻底割裂开来,山上是死气沉沉的氛围,山下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一山两世界,山上山下两重天。触角敏锐的王可心看到了山下和山上之间,新建成的摩天高楼与破旧的棚户区之间巨大的落差,城乡之间的一切纠结和矛盾在此一览无余。
  因为在那地方长大,她对西山的一草一木太熟悉了。
  “20多年了,那里从没改变过。很多家庭还在烧麦秸。这个地方出现在我眼前是那么的文学,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创作潜能。”寒窗出学子、贫困的地方出文学这两句话在王可心身上得到了可认证。
  于是,她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短篇小说《西山谣》就此诞生,也就意味着女作家王可心就此要闪亮登场。
  写完之后,王可心怀着“撞大运”的心情投给了《作家》杂志。“同样从事文学创作,你知道在《作家》发表东西的难度,我是在忐忑的心情下收到主编宗仁发老师的回信的。在邮件中他鼓励我要继续创作,现在的状态很好。对于我来说,第一次投稿有一种接受‘面试’的感觉,最后被录取了,就意味着你要不断的工作才能保住现在的成绩。所以,无论何事,某些人在某些时刻的某种鼓励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太重要了。”
  
创作意味着“头顶一片天”
   
  长篇小说《头顶一片天》应该说是王可心在2012年文学创作的得意之作。那里面不仅凝结着她创作的辛劳,还有更多的是她创作的思想和传递的正能量。
  这篇原名为《卖肾》的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2012年第一期。在她投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在邮箱里就收到了编辑的回信。“改一改,就可以符合我们的发表要求了。”
  按照编辑的修改意见,她修改了几遍,之后就顺理成章地发表了。
  《头顶一片天》是她刚怀孕的时候写的,在孩子五六个月大的时候完成的。
  好多人电话询问王可心《头顶一片天》的现实意义,她告诉本刊记者:“想贫困的人和富裕的人可以平等相处,但绝不是我个人情感层面的,应该是一种社会理想。东西写得很残酷,却是我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因为同情和关注贫穷的人,因为小时候隔火车道相望西山的感觉,因为意识到年轻人当有所为,因为以前是肆无忌惮地想表达自己,而现在是大力地呈现现实世界。太多的“因为”成就了《头顶一片天》,也成就了新生代的女作家王可心。


文学是孤寂生活的调剂


  阅读过王可心作品的人可以觉察出来,她现在的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并无太大的改变,倒是更加反映“世态炎凉”,注重文字背后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她要带小女儿。

 “你不会理解带孩子的痛苦,这是一件令人崩溃的事情,所以文学创作成为了我生活的调剂品,我可以利用它打发孤寂的生活。我一直都是在带孩子期间写,我进入写作状态很快的,没事的时候我就会写点儿。”
  王可心说的很随意,好像她已经习惯了生活的一切。王可心是一个喜欢低调做事的人,很少的人知道她写作,很少的人知道她的生活与工作,不太喜欢出席大众场合的她,很多时候是宅在家里。
  生活很简单,写作很快乐。王可心似乎认定自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
  
驾驭文字和麻将是一样的


  生活中的王可心是无事可做的,除了带孩子和创作。于是,她会凭借各种方式来打发时间,比如说打麻将。而且她会在娱乐中培养感觉和灵感。
  写作和打麻将没啥直接的关系,她把娱乐当成是生活的积累。“我总是觉得生命注重的应该是厚度和宽度,而非长度。关键的部分不是你做了多少事和活了多长时间,重要的是生活的感受和体会。”
  王可心说,她现在就是潜心创作长篇小说,而且是以“西山”为背景的。以西山的人为主人公,以西山的事情而叙述元素的创作。
  去年的时候,小说《头顶一片天》获得了一个大奖——全国产业工人文学奖。“当时,我正陪我女儿堆积木,一个深圳来的电话让我去领奖。我以为是诈骗的就挂断了,之后想打又没打。毕竟一分钟一元钱呢!之后经过再三确认我还是去了,不仅给了万元的奖金,还报销了往返路费,真是虚惊一场呢!”
  这个时候的王可心是可爱的,似乎重新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个不一样的西山浮现眼前。谈起未来,她直言不讳的说要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之后才是一个好作家。“我没有什么宏伟计划,就想一直写一个个关于自己的好看的,打动自己的故事。”
  仅此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