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诗歌》(春之卷)2011创刊号出版

周兴安: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划和运作,由梨树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主办、梨树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文学季刊《梨树诗歌》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至此,梨树诗歌创作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和交流的平台。
梨树,古称韩州。早在清末民初,便有大批文人墨客云集斯土。光绪四年,首任知县钱开震,训导赵万泰,进士陈文卓的赋诗多首现存。民国初年,饱学之士钱宗昌、孟松乔等人的诗词歌赋曾名噪一时。梨树诗人钱来苏为“延安十老”之一,与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等人齐名。新中国成立后,有相当多的老一辈作家、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如已故的著名作家、诗人丁耶、姜士彬、赵长占、徐成基、武子成、华曙山、吕品,以及现在仍然活跃在文坛的高继恒、吕小兵、李奔放等。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梨树诗歌开始走向繁荣。1982年至1989年,梨树文联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梨花诗会”,吸引了大批诗坛新人加入。这一群体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了固有的传统美学,以其强烈的主体意识,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纷繁的生活底色上,书写出了灵魂的真实和时代的律动。这期间曾涌现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和诗歌写作者。邓万鹏、于耀江、钱万成、孔令国、张国民、王立森、周兴安、张铁军、王芳宇、赵舒平、韩少君、赵宏宇、高尚、卢建伟、王志发、张彦江、王树影等,他们为梨树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梨树县作家协会成立,梨树诗歌创作又迎来一个崭新春天。一批颇具潜质与才情的诗坛新秀脱颖而出,日臻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梨树古体诗词创作异军突起,人才济济,佳作频出。以张希林、白玉良、孟德林、李铁夫、李景隆、张勇、陶秋然、时江、赵振生、王唯军、苏敏、彭景东为代表的梨树古体诗词创作在省内颇具知名。他们的诗题材广泛,既有盛世高歌,田园新曲,情系河山,纪念缅怀,也有酬唱赠答,感事抒怀,吟史怀古,咏物寄意,诗林漫步等。
《梨树诗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她将依托梨树籍诗人群体,秉持“繁荣梨树诗歌创作,培养诗坛新人,探讨诗歌艺术”的办刊宗旨,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自我风格。
诗歌是心灵的写真,是文明塔尖上放射的光芒。我们的心灵需要诗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民需要诗歌。每一个诗歌写作者只有站在人民群众中间,站在心灵的基点上,自觉地融入时代的潮流,奉献自己,燃烧自己,才能被时代与人民铭记。
梨树诗歌的繁荣赢得了域内外诗界的关注。辽源籍学者吴桐先生说,“看到梨树、四平诗人群体的不断壮大,诗歌氛围的不断浓郁,诗歌作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作为近邻辽源的诗歌爱好者,我很是羡慕,也很嫉妒。一个地域或是团体,一个好带头人很是重要,文学活动能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味。一份责任一份使命的赋予,足已成就一份事业。……梨树、四平,那里是诗歌的大草原,是诗歌的蓝色海洋,是诗歌的万里云天。”
梨树这片沃土,因其黝黑的肤色和丰富的有机质含量而成为世界上最优质耕地的一部分。她不但生长体格壮实籽粒饱满的大苞米,还孕育了底蕴深厚绚烂夺目的梨树文化,梨树诗歌和梨树二人转,正是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并足以让梨树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两个宠儿。如果说大苞米是梨树人的“衣、食、住”,那么梨树诗歌和梨树二人转就是梨树人的“精、气、神”。它们不仅是梨树形象的亮丽名片,也将成为梨树未来发展的无形资产和重要资源。我们编印《梨树诗歌》,除了要展示梨树的文化成果和梨树人的精神风貌,也将让这些诗意的文字为梨树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凝神聚力。
春已到,万物苏,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一道耕耘、创造、歌唱……
—————————————————————————————————————————————————
梨树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
主办
————————————————————————————————————————————————
主
编 周兴安
副
主
编 范春光
执 行副主编 王芳宇
特 约 编
辑
张铁军 赵振生
顾
问
邓万鹏 于耀江
钱万成
钟 磊
编
委
(按姓氏笔画)
王立森
王芳宇
张
卓
张铁军
孟德林 周兴安 范春光
责 任 编
辑
张丽君 张丽娟
校
对
卓 君
刊 名 题
字
钱万成
封 面 设
计
王芳宇
电 脑 制
作
刘跃辰 经晓巍
编 辑 出
版
梨树县文化馆
出 版 刊
号
JN-1005 .5
出 版 日
期
2011年3月5日
地
址
梨树县文化馆五楼
邮 政 编
码
136500
电 子 邮
箱
zhaosu2009@sina.com
印
刷
四平艺恒印务有限公司
* * *
《梨树诗歌》(春之卷)
2011年创刊号已出版,现存于梨树县文化馆五楼 域内作者请及时与王芳宇联系取书。外埠作者《梨树诗歌》编辑部负责寄出,未留通联的作者请告知通联方式(跟帖或留纸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