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大于技巧(王宏国老师点评几首诗歌)
(2009-10-23 00:23:11)
标签:
春韵诗歌诗人乌篷船王宏国江南水乡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我没有写过诗歌评论,如果这篇找不到一句经典理论、名人名言的读后感也能称为“评论”的话,那就算是“处女评”了。我至少有两个不写的理由,一是理论水平有限,二是不愿意说假话。那些单向吹捧的文字到处都是,甚至有好多是花钱请人写评的,晃眼得很,恶心得慌。我要是发言,必定是左右开弓,除非他的作品实在让我挑不出刺来。
我这人对长短很敏感。女人只要是一头长发,哪怕比猪八戒还丑,也有70的基础分。对诗歌也是这样,不过嗜好正好相反,我喜欢短的,过20行,或者有大量的长句,阅读兴致就会大减。我还喜欢简洁明快的语言,厌恶生涩、造作、匠气、罗嗦,对那些所谓的“词语的盛宴”头皮发炸。总之,我对小巧玲珑的东西比较偏爱。
董喜阳的这三首作品满足了我的这两个癖好。
《春韵》运用了地理上的跨度,从“南国”到“江南水乡”再到“北国校园”,春天在不同的地方呈现着不同的情境,当然,这一切都在诗人的想象和观察之中。正因为诗人有一颗积极的、感恩的心,才体会到了自然和人间的“温暖”。但我要指出的是,这首诗整体上有些概念化了,特别是标题;燕子、泥土、车辙、乌篷船、船夫,这些意象在这首诗里也略显陈旧;此外,也许是诗人下笔有些仓促,没来得及选择一个个性的、独特的情感角度?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练笔的习作,场面宏大,但细节不足。
从《月亮》里,我读到了诗人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与那个“小姑娘”一样,诗人也是调皮的、单纯的、可爱的。但不足之处也较明显:没有超越旧有的诗写而给出新意。
《问》中的诗人在爱情上遭遇了苦恼,然而这份感觉又是多么香甜。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感受到爱情的人。那个女孩拥有一份幸福,或许她还不知道自己在诗人心里的位置和份量。她可能一脸雀斑,但她是诗人的“梦中的蒙娜丽莎”,就这够了。我不知道她的何种特质让诗人如此动心,或许她只是一个虚拟的对象,或是一个被诗人主观美化了的存在。这首小诗直白地表达了内心,但坏就坏在了直白上,如果调整一下角度,含蓄一点,或许更能打动芳心。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诗歌爱好者,不敢妄称诗人。重新习诗的这一年多来,我读了大量诗人的作品,借以了解圈内的现状,也感受到了民众对当代诗歌的抛弃。我更愿意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文本,我坚信我们需要读者,读者也需要他们想要的诗歌。这倒不是要谈论当代诗歌的命运问题,我只是想说,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起码要在作品里说真话,而且要说得自然。董喜阳作为一个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是具备这样的品质和潜质的。
对于诗歌写作的老手,需要给予艺术批评,帮助他精益求精;而对于新手,更需要鼓励,帮助他建立写作的兴趣和信心。董喜阳是个真诚、热心的小伙子,无论是对待他人、自己还是写作,由此决定了他在诗歌写作上有所成就的可能。
附原诗:
■ 春韵
燕子们也不在美丽的南国
徘徊那惬意的烟云雨树了
春暖了,花开了
松软的泥土上面留下深深的车辙的印痕
在江南水乡的乌篷船上
船夫留下悠扬的春韵
在北国幽幽的校园
春天,春天,什么都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温暖
■ 月亮
是谁设置了温柔的陷阱
把你高高地悬挂在夜空
连同思念
都被纹丝不动地高高挂起
那些提着纸糊灯笼的侍女们
悄悄地滑过天河
可能是走得太匆忙了
只听见“妈呀”一声
风头最劲的那个调皮的小姑娘
一个踉跄,便
扎进了你的怀抱
■ 问
推开羞涩的心门,你的气息
好多
品享记忆的苦酒,我乔装,快乐
在雨中,静默
在风中,求索
梦中的蒙娜丽莎
应不应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