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他山之石】随笔小札 |
秋雨潇潇忆冠中,丹青诗意画风雄。
象心逸品皆传颂,殉道云霄似傲鸿。
*《我负丹青》为吴冠中先生的自传
9月23日,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关山月美术馆,这里正在展出上海美术馆馆藏的41件吴冠中作品。进了展厅“我负丹青”的主题令我肃穆,正是这个主题,激发深入了解。作为一个美术爱好者,面对崇敬的大师,总是怀着特别的心情意图走近他的历史和背景。我认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他的心灵和品格才是最值得学习的,因此,曾经在参观何香凝先生画展后,也同样是感慨甚深。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看过许多,观赏真迹却是第一次。吴冠中先生在美术界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个颇带争议的人物。因此,当走近大师时,心情是复杂的,更多的是崇敬。回来后翻阅了许多关于吴冠中先生的采访报道以及他的故事,对大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执笔写下感想,以缅怀和追忆先生的艺术人格和艺术魅力。
1919年7月,吴冠中先生出生于江苏宜兴。17岁他开始学艺,并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赴法国公费留学。他学习过林风眠的油画和潘天寿的国画,称自己的艺术实践是“寄养于东西两家”既饮东方香茶,又喝西方咖啡,这些从他41件珍品中得到体现。他长期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的两种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深入人心,被赞誉为“画界泰斗”。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朴实无做作地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于其中。
吴冠中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视野广阔,是一个杰出的艺术思者,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他的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获得这一职位的首位亚洲人。然而,为了将艺术奉献于祖国,他辗转回国,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关于形式美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水墨画大胆革新,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水墨画的进程。
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
2009年,吴冠中画作《北国风光》在北京嘉德秋拍“新中国美术”夜场中以3024万元成交。此画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作为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2008年,他因画作公开拍卖总成交额达3.7亿元,高居“胡润当代艺术榜”榜首。作为最有争议的一位画家,他发表的“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取消画院,取消美协”等犀利说法与观点,在文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
令我最感动的是先生“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的品格。先生非常崇拜鲁迅,认为鲁迅是他精神上的父亲,那就是要做一个有脊梁的中国文人。先生对社会的浮躁,文化繁荣假象,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以及哗众唬人等等给予严厉的批评,面对这些他指责“不要带着假面具跳舞”。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有感而发,应该持以朴素的心灵。在他看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苦难中成长的。社会不养诗人、画家,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波动成长不起来。这让我想到文学的创作,不也正是需要这样的心灵和品格吗?患得患失最终是出不了真正的好作品,包括博客这个文学阵地。
令我最深刻的是先生捐出最精彩作品。先生的画作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堪称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早期画作《交河故城》被学术界认定是其艺术造诣的里程碑,曾拍卖出407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中国在世艺术家作品全球最高价成交纪录。自1993年以来,他有2433件作品分别在香港佳士得、苏富比、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拍卖会上亮相,其中已成交的拍品数目达到1496件,总成交金额超过20亿元,成交比率为62%。对此,先生有自己清醒的认识:“所谓的拍卖天价,都是很多收藏者为了盈利、套现,联合拍卖行、买家一起炒出来的。我的画作的价值要靠时间和人民来评判。”为此,他曾发下誓言:“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草,是长在祖国土地上的草,奶也应属于祖国和人民。”除了给子女选了几幅画留作纪念,他将其他画作悉数捐了出去,而且是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啊……
然而,这样一位作品屡屡拍出天价的画家,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俭朴简单,堪称苛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海大杂院里先生住两间平房,一间是孩子们住,另一间是自己和老伴朱碧琴用,还占了半间用木架子放画。即使今天,他的寓所也不过百平方米,几年前才被孩子哄出来做了最简单的装修。
在先生不足5平方米的书房,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就几乎顶到了书架。这被先生称作“下蛋的窝儿”的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在那个袖珍书房里,先生完成了他文集里许多重要篇章。室内没有名家墨宝镇宅,没有斋堂匾额述怀,惟有迎门的墙上一幅梵高油画织成的挂毯铭志。
有一次先生在贵州的一个布依族,在那个人养猪、厕所都在一起的地方画画,有人在背后数了共有81只苍蝇。一个享有盛名的美术家能如此放下身架去贴近现实生活,他的作品能不震撼心灵么。
还有一次先生从海南作画回来,他让画坐着,他自己却站着。一直站了三天。为了画,脚都站肿了,对艺术又是何等的痴?
1970年先生被下放到河北农村,两年不能作画,一天先生终于想到可以作画的办法。他买了一块轻便黑板,上面刷胶面画油画。每天背着黑板和颜料,在田头用背粪的筐当架子,画出了一幅幅“粪筐画”。当把作品拿给周围的乡亲们看,乡亲们朴实的感受和反映,让先生感到震撼。也从中也感悟到文盲不一定是美盲,自己画的东西,不仅专家点头鼓掌,而且需要全中国人点头。
先生一生精力都用在绘画创作、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上。他为人处世态度鲜明、表达直白。他视画如命,假如不能为艺术而生,那就为艺术而死。先生说作为艺术家要真诚,在法国先生的一个老师跟他讲“艺术有两路,一路是小路,他讲小路艺术是娱人耳目,大路艺术是震人心撼的”这对先生影响很深,因此,他走的是大路艺术,搞的是震撼心灵的艺术。
当我读到先生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时值上千万元的作品,为的是把最美的留在世上,他不想在艺术上留下人生遗憾。这样的完美真令人动容……事实上哪个艺术家又能最终能如愿以偿?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包容,而艺术家却无法包容一切包括他自己,他追求完美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
先生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独特的风格,更在于他的精神。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先生都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愤丑嫉俗,肝胆真言。他的许多见解和呼吁,是对中国美术发展乃至社会发展均有警示。
曾几何时,先生一句“笔墨等于零”,几乎把自己变成中国画坛射箭比赛的“靶子”。话非先生的全话。先生努力让传统的中国画老树长出耀眼的新枝嫩芽,给人更多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的美,即使大树的某一段将来因失去生命活力而枯朽,新的枝叶会将继续发展并长成新的大树。可认识上的时差,使他总无法在艺术上随同大流。在艺术的探索之路,他像一叶独木舟。 《我负丹青》初看起来这个书名也许是画家的自谦之词,或者是艺术境界到一定高度之后的深深的不满足,但是当我真正走近大师,探讨他的艺术之路的时候,我却发现他的这种不满足,正是来自于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深深的遗憾。但是正是这些遗憾,成就了先生在艺术上的至高境界。
然而,先生不仅全然不顾风险和亲人的担心,小舟反而划得更优雅更起劲。先生说因为说真话成为某种靶子没什么不好,至少能吸引更多的人围观和思索。革新不弃传统,创新不换笔墨,由此慢慢赏析,便能品出先生作品的传统韵味异常浓郁的原因所在。
先生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的民族性都流淌在笔墨间。他不被任何的风格束缚,也不被自己的风格束缚,他有一种殉道的精神,这令他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
先生一直强调自己有两个观众,一个是西方的大师,一个是中国人民。他的艺术一方面是充满形式美的,是高度精神性的,一方面又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他从不孤芳自赏,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要专家点头,也要群众认可,他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作品感染群众,提高群众的审美趣味。同时,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美。
就是这样一位大师,溘然长逝……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悼会,一如他一生的风格,他与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也是那样的简约……
大师走静静地了,他的作品感动着万千观众,他炽烈的激情、赤子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我负丹青——上海美术馆馆藏吴冠中作品展》于9月20日至10月20日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展出的是上海美术馆馆藏吴冠中作品共41件,我于9月23日怀着对大师无限崇敬的心情前往参观。因了所有展品均用玻璃相框装裱,所以摄影很难原汁原味的展示大师的作品,为了更好的展示大师的艺术魅力,我排版了几次,将能去掉相框的作品裁剪放大,尽量做到完美,以表达对大师的崇敬和追思……
他走了,留下了脚印,
他走了,没有留下脚印。
……
我是一只羊,蹦跳于田野,踩野花,吃嫩草,扑打蝴蝶,很快活,见麻雀和乌鸦飞入空中,真羡慕,恨自己飞不起来。远处来一群羊,规规矩矩挤着走,原来有一个拿着鞭子的牧羊人在指挥,我才知我是一只羊,怕被捉,逃奔山谷。潺潺的流水吸引我,任性喝水,忘了被追捕的危险。羊群也被赶来喝水,我迅速爬上高处岩石中躲藏,羊群个个肥胖,都上不来。
……
韩湟的五牛图中有我的像,就是那头北方的黄牛。我一生都在北方黄土地上翻耕黄土,不意,主人将我卖到了南方,天天在水田操作,我吃不消,一天天瘦下去,主人便宰了我,一同被宰的,还有那些肥羊。
……
昭陵六骏躯体上有箭,那箭都是对面飞来,射中前胸或腹部,没有背后射来的,说明战马直冲敌军而无逃跑之迹,如何培养出这般勇猛之马,谅来必须由其任性,尊视其倔强,尽情发挥个性,个性是力量之源。而虢国夫人游春的坐骑,完全是另类牲口了。
艺术是野性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
大师的话:古丽江,长依玉龙,但其间遥远,从未相并合影。白山黑城,长相思,今于我笔底相会,天地之谊,母女之情。
大师的话:山顶是垂直线之群,山麓是横线交错。从山麓爬向山顶,横线在婉转曲折的过渡中终于转化成垂线,用线之横直的转换来表达空间的高远,没有体面渲染,点、线之疏密冷暖替代了渲染,只为了裸露点、线之独特品味。
大师的话:苏州狮子林其实是抽象雕塑馆,中国人欣赏太湖石,独立的石或石之群体构成,园艺家的高品位审美观早已普及于人民大众。用点、线来构成抽象的石群之美,同时凭点、线的疏密表现块面之样,则画面必然是抽象形式了,人们开始也许不接受,于是织入回廊、亭榭、浮萍、游鱼,导人们进入园林,跨入园林,便进入了抽象画境,这可说是我“风筝不断线”艺术观的体现。
大师生平从事过的艺术活动均有详尽介绍,只是博客篇幅有限,只展示将大师生命最后17年所从事的相关艺术活动事表。然而。他为艺术献身的步子从没有停过……
2、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3、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大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大师留下的不仅仅是永恒的美,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来自我的相册!我的摄影!拍摄于2010年9月23日,关山月美术馆。)
资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