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邶风大义指引(三)
(2022-05-27 13:25:24)
诗序:《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词句注释
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其镗(t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
踊跃:犹言鼓舞。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挖土筑城。国: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墙外的护城河。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南行:指出发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
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平,和,讲和。陈,春秋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与,于。宋,春秋诸侯国,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
有忡:犹言“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爰(yuán):发声词,犹言“于是”,在这里。一说“于何”的合音,在哪里。
丧马:丢失战马,意味着难以逃离战场,有丧命之虞。丧,丧失,此处谓跑失。
于以:于何,在哪里。
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子:指其妻。成说(shu):约定,发誓,订立誓约。
偕老:一起到老。
于嗟:吁嗟,叹词。于,同“吁”。阔:指远别。
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会,聚会。
洵:遥远,久远。《韩诗》作“夐”,即迥远之义。
信:守信,守约。一说古“伸”字。
大义指引→
序:击鼓,怨州吁也。衞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易中按:平,平成也,唆使宋公、陈人、蔡人联合侵郑也。)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笺:将者,将兵以伐郑也(易中按:绕开周王发动侵略战争,不义之战也。),平成也,将伐郑先告陈与宋以成其伐事。春秋传曰: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卫人自谦称谓)以赋与陈蔡从,则衞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衞,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是也。伐郑在鲁隠四年。
一章: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传:镗然,击鼓声也,使众皆踊跃用兵也。笺云:此用兵谓治兵时。传:漕衞邑也。笺云:此言众民皆劳苦也,或役土功于国,或修理漕城,而我独见使从军南行伐郑,是尤劳苦之甚。
易中按:“击鼓出战,鸣金收兵”,在这里使用“镗”字,意味着本来应该“收兵”,州吁却要“出战”,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州吁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则是在劝诫和警告州吁以及后人。《毛诗正义》:“言州吁初治兵出国,命士众将行,则击此鼓,其声镗然,使士众皆踊跃用兵也。”夫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州吁乃踊跃自喜。
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传:孙子仲谓公孙文仲也,平陈与宋。笺云:子仲字也,平陈与宋,谓使告宋曰君为主,敝邑(自谦称谓)以赋与陈蔡从。传:忧心,忡忡然。笺云:以犹与也,与我南行不与我归期,兵凶事,惧不得归豫忧之
三章: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云:爰于也,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防其马乎?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传:山木曰林。笺云:于,于也。求不还者及亡其马者当于山林之下,军行必依山林,求其故处近得之。
疏【正义曰:从军之士惧不得归,言我等从军或有死者病者有亡其马者,则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防其马乎?若我家人于后求我,徃于何处求之,当于山林之下,以军行必依山林,死伤病亡当在其下,故令家人于林下求之也。】
易中按:不知将会居住、置身在何方?将来家人要不知找我去何处,树林之下就是丧身的地方!
四章: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传:契阔,勤苦也。説,数也。笺云: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説,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
传:偕,俱也。笺云:执其手与之约誓,示信也。言俱老者庶防,俱免于难。
疏【正义曰:毛以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云:我今死也生也共处契阔勤苦之中,亲莫是过当与子危难相救,成其军伍之数,勿得相背使非理死亡也。于是执子之手殷勤约誓:庶防与子俱得保命,以至于老,不在军陈而死。】
《毛诗正义》说:“从军之士与其伍约,云我今死也生也,共处契阔勤苦之中,亲莫是过,当与子危难相救,成其军伍之数,勿得相背,使非理死亡也。”《毛诗正义》说:“于是执子之手,殷勤约誓,庶几(机)与子俱得保命,以至于老,不在军陈(阵)而死。”《毛诗郑笺》说:“执其手,与之约誓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五章: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传:不与我生活也。笺云:州吁阻兵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军士弃其约,离散相远,故吁嗟叹之阔兮,女不与我相救活伤之。
传:洵,远信极也。笺云:叹其弃约,不与我相亲信亦,伤之。
疏【正义曰:毛以为既临伐郑,军士弃约而乖散。故其在军之人叹而伤之云:于嗟乎!此军伍之人今日与我乖阔兮,不与我相存救而生活兮,又重言之云:于嗟乎!此军伍之人与我相疏远兮,不与我相存救使性命得申极兮。乖阔与疏远及性命不得申极与不得生活兮一也,下句配成上句耳。】
杜预云:恃兵则民残,民残则众叛;安忍则刑过,刑过则亲离。然则以州吁恃兵安忍,故众叛亲离。由是军士弃其约,散而相逺,是以在军之人伤其不相救活也。时州吁不自行,言州吁阻兵安忍者,以伐郑之谋。州吁之由州吁暴虐,民不得用,故众叛亲离弃其约束,不必要州吁自行乃致此也。
“吁”是内心郁闷,郁闷之气冲口而出,有声而无言,气弱则谓之“吁”,气强则谓之“呼”。有声有言则谓之“呼吁(欲)”。被州吁手中的权柄逼上了死亡境地,军令不能不从,而怨气不可能不深。死亡的威胁郁闷在心,却无处发泄,只能长吁短叹。《毛诗正义》:“既临伐郑,军士弃约而乖散,故其在军之人叹而伤之。”在战场之上,军队中“同伍的士兵”们抛弃了事先的约定,再也不顾当初同生共死、相互救助的约定,而是各怀心腹事,各自只顾自己逃生。
“不我活兮”的另一方面意思,是说州吁不让这些将士们活下去,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就把他们赶到了国外的战场之上。
如果再进一步来说,这些士兵们为什么会放弃当初“同伍的士兵”互相救助的约定?究其原因,则在于州吁自身非礼无义,当然也不可能用礼义去教国人、士兵。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州吁不会用礼义教导国人、士兵,因此,国人必然为自私自利而不能同心同德,士兵必然有约而不守,见死而不相救。
因此,卫国的这些将士在战场之上,竟然放弃当初的誓约,表面看来是责备同伍的是士兵背信弃义,而其根源却在于州吁“弃其民”。
《毛诗正义》把“信(伸)”解释为“性命得申极”,也就是说无法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