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邶风大义指引(一)

(2022-05-27 13:13:21)

诗经·邶风·柏舟

诗序:毛诗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邶风·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语音

词句注释

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柏舟:柏木做的独木舟。

泛:浮行,漂流,随水冲走。

亦:语首助词。流:中流,水中间。

耿耿:鲁诗作“炯炯”,指眼睛明亮;一说形容心中不安。

隐忧:深忧。隐:痛

微:非,不是。

敖:同“遨”,与“游”同义。

匪:非。鉴:铜镜。

茹(rú):猜想。

据:依靠。

薄言:语助词。愬(sù):同“诉”,告诉,诉说。

棣棣(dài dài):雍容娴雅貌;一说丰富盛多的样子。

选:算,筹算,算计,引申为因计较得失而改变准则;一说屈挠退让。

悄悄:忧愁貌。

愠(yùn):恼怒,怨恨。群小:成群的小人,指众妾。

觏(gòu):同“遘”,遭逢,遭受。闵(mn):痛,指患难。

静言:静静地。言,而,结构助词。

寤:交互;一说通“啎”,逆,相逢的意思。辟(pì):通“擗”,捶胸。摽(biào):捶,打。

日居月诸:《诗经》常以日月比喻夫妻关系。居、诸,语助词。

胡:何。迭:更动。微:亏缺,隐微无光,指日蚀、月蚀。

澣(huàn):同“浣”,洗涤。

奋飞:振翅高飞,有摆脱烦恼的意思。

大义指引

郑玄笺: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也。君近小人,则贤者见侵害。

孔颖达疏郑笺:笺以仁人不遇,嫌其不得进仕,故言“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以言“亦汎其流”,明与小人并列也。言“不能奋飞”,是在位不忍去也。《毂梁传》曰:“遇者何?志相得。”是不得君志亦为不遇也。二章云“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是君不受己之志也。四章云“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贤者见侵害也。

另外,郑玄《诗谱·序》:“邶不尊贤”,孔颖达正义曰:“《柏舟》言'仁而不遇’,是邶不尊贤也。”

《孔子诗论》第二十六简:

《北(邶)·白(柏)舟》,闷。

朱熹《诗集传》: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言以柏为舟,坚緻牢实,而不以乘载,无所依薄,但汎然于水中而已。故其隐忧之深如此,非为无酒可以遨游而解之也。《列女传》以此为妇人之诗。今考其辞气卑顺柔弱,且居变风之首,而与下篇相类,岂亦庄姜之诗也欤?

易中按:弃妇也罢,仁人不见用也罢,均为阴阳失和,都是一个“闷”字。且居变风之首《柏舟》大义应尊崇毛诗序定性为讽诗。

一章: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毛诗说解说为柏木舟本应用以载物,如今却没有用,而与其他东西一起漂在水上,这是以柏木舟比喻仁人。孔颖达疏还特意指出,《诗经》中还有其他诗提到“松舟”、“杨舟”的,这表明其他木也可以做舟,而特意说柏木适宜做舟,就是比喻仁人特别适宜做官。以柏木舟随水漂流比喻仁人不见用。易中按:兴比仁人不见用闷也。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毛诗正义》载郑玄笺:“仁人既不遇,忧在见侵害。”孔颖达疏比郑玄笺更详细:“仁人既与小人并列,恐其害于己,故夜儆儆然不能寐,如人有痛疾之忧,言忧之甚也。”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毛诗、朱熹说都解释为由于忧愁深,所以并非饮酒、遨游能解

二章: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仁人黑白善恶分明,恶小人之辞也。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毛诗郑玄解释说作者是国君的同姓臣,兄弟本当相依据,但国君亲小人远贤臣,所以作者责之。“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句是和上句连在一起的,这样才比较好解说。

三章: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这句诗和《毛传》的“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和《郑笺》的“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都已经成为名句了。诗人忠贤而见疏远,犹坚守自己的义节不变,更显出诗人一心精忠为国。“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毛诗说解释为个人德备于内,仪容形于外,自审无失,“遭时制宜”,而不遇于君,郑玄笺云“所以愠也”是人之常情。

四章: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毛诗说解为仁人忧心,被朝中小人所怨恨。鲁诗说解为“此群小谓卫诸臣”。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毛诗说解为受侵侮于小人。鲁诗说解为受齐兄弟、卫君臣之侵侮。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毛诗说孔颖达疏曰:“故我于夜中安静而思念之,则寤觉之中,拊心而摽然,言怨此小人之极也。”

五章: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毛诗说郑玄笺云:“日,君象也。月,臣象也。微,谓亏伤也。君道当常明如日,而月有亏盈,今君失道而任小人,大臣专恣,则日如月然。”谓君臣之道失。但郑玄这种解法,“君道当常明如日”,莫非臣道当亏盈如月?这要勉强解释才可通。不如解日为阳象,月为阴象,君道为阳,臣道为阴,与《易》义相同,本句释为君臣阴阳互补相承之道失。但这样解难有郑玄“则日如月然”之意,可见郑玄的解法有优有劣。不过这样逐字去解释“日”、“月”是什么意思可能有点解释得过了头,很可能作者只是想表达一种“天理何在?!”的感情。

“心之忧矣,如匪澣衣。”毛诗说郑玄笺说:“衣之不澣,则愦辱无照察。”纯粹是一个比喻。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毛诗说郑玄笺说:“臣不遇于君,犹不忍去,厚之至也。”孔颖达疏笺说:“同姓之臣,故恩厚之至,不忍去也。”不忍,诗中同词却是“不能”,似乎有些偏差。窃以为有另一种可能,即“奋飞”指有所作为,“不能奋飞”则是因为君不受己志而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柏舟》之大义:竹简《诗论》一个“闷”字也表达了各家解释中不得己志的情绪。考虑到作诗之义不可考,而编诗、说诗之义意在传承礼乐教化,背后是政治思想的表现和政治教育的意图,那么毛诗说比较高明一点。毛诗说直接谈论了一个政治问题,而且反映了《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种政治运行的方式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世界观。而鲁诗说和朱熹说仅涉及到礼教制度问题,鲁诗说涉及到关于诸侯的礼教制度,朱熹则仅涉及一般家庭的礼教制度。毛诗说较好,鲁、朱熹说能起到何种补充作用?清代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又按古者臣之事君与妇之事夫,皆以坚贞为首,故《邶》诗以柏舟喻仁人,而《鄘》诗共姜亦以柏舟自喻。”中国古代一直有以男女喻君臣的传统,这可能是从《周易》《乾》、《坤》二卦而来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九章》的某些诗篇都是很好的例子,顺带一提,屈原也曾同“洗衣服”或“洗好的衣服”来比喻品德,由此可见关于洗衣的比喻不一定出自女性。实际上《邶风·柏舟》和《离骚》从主题到手法都很相像,很可能是屈原受到过《邶风·柏舟》的启发。

诗经·邶风·绿衣

诗序:毛诗序云:“《绿衣》,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

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词句注释

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衣:指上衣。

里:衣服的衬里。

曷(hé):何,怎么。维:语助词,没有实义。已:止息,停止。

裳(cháng):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

亡:用作“忘”,忘记。

女(r):同“汝”,你。治:理,纺织。

古人:故人,古通“故”,这里指作者亡故的妻子。

俾(b):使。訧(yóu):古同“尤”,过失,罪过。

絺(ch):细葛布。绤(xì):粗葛布。

凄:凉而有寒意。凄其:同“凄凄”。以:因。一说通“似”,像。

获:得。

大义指引

疏【正义曰:作绿衣诗者言卫庄姜伤己也,由贱妾为君所嬖而上僣,夫人失位而幽防伤己不被宠遇,是故而作是诗也。

易中按:卫国的公子州吁的母亲。因为她得到了卫庄公的宠爱,地位凌驾于夫人之上。她的儿子公子州吁也非常骄横。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国君没有了道德礼义,无故舍弃夫人,不仅去宠爱他的妾,而且让妾侵占夫人的权位、名分,那么,可以说是“君不君”了,也就是说君主不符合君主的标准了。

夫人虽然仍然有夫人之德,却不被国君以夫人之礼相待了,那么,夫人也就不成其为夫人了。这样一来,国君和夫人都“名不正”了。“礼不兴”,体现为国家之人、国家之事秩序紊乱;“乐不兴”,体现为国家之人不能和睦,更不能同心协力。

 

一章: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疏【正义曰:毛以间色之绿不当为衣,犹不正之妾不宜嬖宠,今绿兮乃为衣兮,间色之绿今为衣而见正色之黄反为里而隠,以兴今妾兮乃蒙宠兮,不正之妾今防宠而显正嫡夫人反见疏,而微绿衣以邪干正,犹妾以贱陵贵,夫人既见疏逺。故心之忧矣,何时其可以止也。】

二章: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疏【正义曰:毛以为间色之緑今为衣而在上,正色之黄反为裳而处下,以兴不正之妾今防宠而尊,正嫡夫人反见疏而卑前以表里兴幽显则此以上下喻尊卑虽嫡妾之位不易而庄公礼遇有薄厚也】

三章: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疏【正义曰:毛以为言緑兮而由于丝兮,此女人之所治,以兴使妾兮而承于嫡兮。此庄公之所治由丝以为緑即緑为末丝为本,犹承嫡而使妾,则妾为卑而嫡为尊,公定尊卑不可乱,犹女治丝本末不可易,今公何为使妾上僣而令尊卑乱乎?庄姜既见公不能定尊卑使己微而妾显,故云我思古之君子妻妾有序,自使其行无过差者,以庄公不能然故思之。】

易中按:“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以喻妾之得宠。

四章: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传:凄,寒风也。笺云:絺、绤所以当暑,今以待寒,喻其失所也。“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传:古之君子实得我之心也。笺云:古之圣人制礼者,使夫妇有道。妻妾贵贱各有次序。

疏【正义曰:毛以为絺兮绤兮当服之以暑时,今用之于凄其以风之月,非其宜也。以兴嫡兮妾兮当节之以礼,今使之飜然以乱之亦非其宜也,言絺绤不以当暑,犹嫡妾不以其礼。故庄姜云我思古之君子,定尊卑实得我之心。郑以为言絺兮绤兮不以当暑今以待凄然寒风失其所以兴贱兮妾兮所以守职今以上僣于尊位亦失其所故思古之人制礼使妻妾贵贱有次序令妾不得上僣者实得我之心也。】

易中按:“絺兮绤兮,凄其以风。”以喻夫人之失时,盖絺绤为当暑所服,今值天寒,行将弃而不用。

 

 诗经·邶风·燕燕

诗序:毛诗序》:“《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据《左传·隐公》三及四年的纪事,卫庄公夫人庄姜无子,以庄公妾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死,完即位,为州吁所杀。戴妫以子被杀归陈,此是大归,即归而不再回卫,庄姜相送而作此诗。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词句注释

邶(bèi):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燕燕:即燕子。

差(c)池:义同“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瞻:往前看;弗:不能。

颉(xié):上飞。颃(háng):下飞。

将(jing):送。

伫:久立等待。

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任:诚实可信任。氏:姓氏。只:语助词。

塞(sè):诚实。渊:深厚。

终:既。温:温柔。且:又。惠:和顺。

淑:善良。慎:谨慎。

先君:已故的国君。

勖(xù):勉励。一作“畜”。寡人:寡德之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大义指引

序:燕燕,衞庄姜送归妾也。笺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

疏【正义曰:作燕燕诗者,言衞庄姜送归妾也。谓戴妫大归庄姜送之,经所陈皆诀别之后述其送之之事也。笺正义曰:隐三年,左传曰:衞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羙而无子,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四年春,州吁杀桓公,经书弑其君完,是庄姜无子完立,州吁杀之之事也。由其子见杀故戴妫于是大归,庄姜养其子与之相善,故越礼远送于野作此诗,以见庄姜之志也。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 《左传隐公四年传》

毛亨 · 诗小序》载曰:“庄姜送归妾。”实之,信中明言“仲氏任只”,

即庄公长妾之妹戴妫是也。《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卫庄公娶齐东宫得臣之妹,

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

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易中按:《燕燕》诗旨及孔子编辑《燕燕》之志:《邶风》孔子乃选择卫庄公、州吁两个典型体现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选择夫人庄姜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卫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二月戊申日,州吁联合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袭击并杀害卫桓公 ,州吁于是自立为君。同年九月,当时州吁在陈国的濮地,石碏派右宰丑在向州吁进献食物时,趁机将他杀死

 



 

诗经·邶风大义指引(一) 

 

 

一章: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疏【正义曰燕燕徃飞之时必舒张其尾翼以兴戴妫将归之时亦顾视其衣服既视其衣服从此而去是此去之子徃归于国我庄姜逺送至于郊外之野既至于野与之诀别已留而彼去稍稍更逺瞻望之不复能及故念之泣涕如雨然也上二句谓其将行次二句言已在路下二句言既决之   

疏【笺正义曰差池者徃飞之貎故云舒张其尾翼实翼也而兼言尾者以飞时尾亦舒张故也鸟有羽翼犹人有衣服故知以羽之差池喻顾视衣服既飞而有上下故以颉之颃之喻出入前却既上下而有音声故以上下其音喻言语大小取譬连类各以其次妇人送迎不出门僖二二年左传文】

易中按:一章乃赋、比、兴也。庄姜受文王后妃之化,具夫人之德,远送大归者戴妫。诗者背景: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释鸟云:“嶲周,燕燕,鳦。”。说文曰:“燕者请子之候。”燕以孚子而来,生子则委巢而去。燕燕比兴戴妫大归也。庄姜越礼而送之子于野,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二章: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传飞而上曰颉飞而下曰颃笺云颉颃兴戴妫将归出入前却之子于归远于将之传将行也笺云将亦送也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传伫立乆立也

易中按:“差池其羽”,送之近观也;“颉之颃之”送之远观目送也,比兴戴妫不舍不平心志也,也是庄姜不舍不平心志也。故伫立以泣!

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笺云:下上其音,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大小,之子于归逺送于南,传:陈在衞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传实是也。

易中按:“下上其音”目不能见,只听其音,哀鸣涕泣之音,与庄姜“伫立以泣”和音也。“实劳我心”实,是也。劳,忧劳、心忧。

四章: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传仲戴妫字也任大塞瘗渊深也笺云任者以恩相亲信也周礼六行孝友睦姻任恤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传惠顺也笺云温谓顔色和也淑善也先君之思以勗寡人传勗勉也笺云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故将归犹劝勉寡人以礼义寡人庄姜自谓也

疏【正义曰庄姜既送戴妫而思其徳行及其言语乃称其字言仲氏有大徳行也其心诚实而深逺也又终当顔色温和且能恭顺善自谨慎其身内外之徳既如此又于将归之时思先君之故劝勉寡人以礼义也郑唯任字为异言仲氏有任之徳能以恩相亲信也传正义曰妇人不以名行今称仲氏明是其字礼记男女异长注云各自为伯季故妇人称仲氏也任大释诂文也定本任大之下云塞瘗也俗本塞实也笺正义曰笺以此二句説戴妫之操行故知为任恤言其能以恩相亲信也故引六行之任以证之周礼注云善于父母为孝善于兄弟为友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恤振于忧贫劝勉寡人以礼义以劝勉之故知是礼义也坊记引此诗注以为夫人定姜之诗不同者郑志答炅模云为记注时就卢君先师亦然后乃得毛公传记古书义又且然记注已行不复改之】

易中按:庄姜美戴妫之德也,戴妫为厉妫之娣妹,故昵称之仲氏也。任:笺云:任者,以恩相亲信也。只:语气词。“其心塞渊”:其心诚实而深远也。“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传:勗,勉也。笺云: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故将归犹劝勉寡人以礼义。寡人庄姜自谓也。庄姜美妾(戴妫)之德也,故不舍而思之。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