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胄勝地” 安徽池州複興古城南門
2013-07-05台灣新聞報
記者 紀良發安徽 報導
6月30日上午9時18分,伴隨著陣陣喜慶的禮花響起,作為複興安徽池州南門貴族人居的標志性樓盤——仁盛·世紀星城位於安徽池州市區百牙路上的營銷中心正式對外榮耀開放同時,仁盛置業高端會員俱樂部——“仁盛會”也舉行了盛大啟動儀式。來自於池州各界社會賢達、新聞媒體以及客戶近千人共同見證了這一盛事。仁盛·世紀星城這一地標性的人居項目盛大落戶南門,必將再一次推進池州貴族版圖的複興。

圖一
记者与池州市原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吴昭元(左一)、池州学院原宣传部长、教授方雪松(左二)安徽工业大学纪良仲(右二)
池州歷史源遠流長,是安徽省十四座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石城縣由灌口遷往今貴池,唐竇譎《池州重建大廳壁記》記載,最早州城為唐永泰二年刺史李芃始築土城,城有六門,東為清溪門,西為秋浦門,南為通遠門,北為望京門,東南為九華門,西北為鎮江門。

圖二记者与池州市原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吴昭元(左一)、池州学院原宣传部长、教授方雪松(左二)池州广播电视台、知名歌手金平(左三)知名企業家紀良工(右二)
會昌三年(843年)刺史李方玄築城南翠微堤五裏,並建九華門城樓為九峰樓。會昌五年(845年)刺史杜牧修通遠門城樓為鼓樓。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起義軍攻破州城,乾符六年至中和三年刺史竇潏修複州城,宋建炎初寇張遇毀城。建炎四年(1130年)知州李彥卿修繕城牆七裏有餘。開禧三年至十二年(1205-1220年)知州李思、程宗仁又擴建六百八十二丈,城池共長一千八百一十二丈。端平三年(1236年)知州王伯大辟甕門,還三改秋浦門為秀山門,並掘壕溝於門外。元至正二十六年至明初因戰亂池城多處被毀。

圖三记者与池州市原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吴昭元(左一)、安徽工业大学纪良仲(右二)池州学院中文系书记、池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何家荣(右三)、知名企業家紀良工(后中立者)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知府何紹正築城,並設了七門,南三門:中為通遠門,左為毓秀門,右為鐘英門;東一門為九華門;西一門為秀山門;北二門:左為迎恩門,右為望京門(嘉靖中期封塞)。其中四個城門上各建有樓,九華門為九華樓、秀山門為秋浦樓、通遠門為鐘鼓樓、迎恩門為鎮江樓,通遠、九華、秀山、迎恩四門外還築了月城護衛,為了防禦,城樓上設了警鋪。明萬曆三年(公元1573)九月,兵備副馮叔吉、知府王頤加築城牆,城樓設警鋪27處。清代,古城又有過幾次修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貴池知縣王寅奉命修繕城池,計修繕城牆一千四百二十八丈,這時的城牆一周幾達八裏。牆身高二丈三尺,女牆又高出牆身三分之一。城西北部以山為基,大小山頭削平四至五尺,牆基底寬二丈三尺,牆頭寬一半,可以跑馬。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了貴池,迎恩門外的月城被拆。1949年4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貴池,城郭基本完好。後來,因建設需要,城牆逐漸被拆除,但那巍巍的七門,那高高的城牆,還在人們的記憶中留存。
池州古城的南大門,是一個世家大族聚居區,是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但人們對南門貴族精神的尊崇與追從卻從未改變。
池州古城的南大門――南門環島。這裏原來有一座石橋,始建於宋,目前尚存的古橋墩建於明代,即公元1437至1445年間,是當時池州城通向南面的唯一通道,故名通濟橋,又叫濟川橋、溥濟橋。近年來,為減輕交通壓力,將其修建成環形立交橋,是池州市南門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洞兩側兩幅大型浮雕分別為“城南舊影”和“龍舟勁渡”。
仁盛·世紀星城坐落於池州市繁華人民路核心地段,雄踞人民路與梅龍路交匯處——即享有“貴胄勝地”美譽的古城南門——毗鄰池州市中醫院;森林濕地公園、清溪河、平天湖、齊山風景區環伺左右。因為有山又有水,池州南門一直是塊風水寶地。在風水學說中,水主財氣有水代表有財,有山代表有靠山,能鎖住財,又正好在主城區南邊,中國古人認為房屋座北朝南為吉位,象征著欣欣向榮、蒸蒸日上之意。
仁盛·世紀星城項目占地128畝,規劃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容積率2.30,綠地率44%。項目由14棟高層住宅、5棟商業,18班小學、6班幼兒園及相關配套物業組成。建築規劃結合濕地森林公園、清溪河、平天湖、齊山風景區的大景觀、大水景,使社區建築錯落有致,大氣天成,氣勢恢宏,項目規劃自然靈動。

圖:記者與池州日報副總編潘治平(中)、知名企業家紀良工(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