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梁上懸掛著大量蝙蝠世所罕見!

标签:
千年古村~安徽池州太平山房保護完好杂谈 |
分类: 新闻 |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126541.jpg |
池州太平山房驚現大量蝙蝠
蝙蝠居住在各類大、小山洞,古老建築物的縫隙、天花板、隔牆以及樹洞、山上岩石縫中,而一些南方食果的蝙蝠還隱藏在棕櫚、芭蕉樹的樹葉後面。有些蝙蝠種群上千隻在一起,有些蝙蝠雌雄在一起生活,有些則是雌雄分開棲息。許多棲息在樹林中的蝙蝠冬季時遷徙到溫暖地區,有時要飛過數千里路。溫帶的穴居蝙蝠一般都冬眠。蝙蝠每年只繁殖一次,在較早的溫暖季節,蝙蝠生產幼仔。
“古無青陽,早有陵陽”
陵陽鎮坐落在九華山南麓的陵陽河谷地,稱其為青陽縣最古老的集鎮是有根據的。俗語有“古無青陽,早有陵陽”。志書記載:青陽古屬揚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屬鄣郡,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始置縣,稱陵陽。唐天寶元年(742),洪州都督按治其地,請邑于青山之陽,始名青陽。明清時,陵陽乃徽州通往江北官道上的重鎮,店鋪林立,青石板鋪就的三米寬街巷綿延一公里。
太平山房
太平山房位於池州青陽縣陵陽鎮所村,又名“聚德堂”,背依龍王山,南臨南陽林場,陵陽至南陽公路環繞而過。太平山房取祠堂形制共三進組成,後進系明朝建築,前二進建於明末清初,它始為陳氏公堂,明永樂年間族人陳馨(名熙,字孟賢號積善)揖資建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改建公堂作學館,以便諸郡生童赴金陵鄉試投宿和興辦義學,時秋浦縣(今貴池)邑令鐘學題匾聚德堂贈之。咸豐二年(1852)擴建前進,成現在規模。
全山房呈長方形,座北面南,通面五開間計15米,進深三進71米,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門前原有一方高大照壁遮掩大門,取意“關門閉戶掩財飛”。正門牆壁為五層四腳牌坊形,頂高10米,斗拱飛簷,坊頂是塊“鯉魚跳龍門”浮雕,下鑲嵌一塊勒刻“積善流芳”石匾,匾下是磚雕八仙圖,神情妙肖。大門門榻上雕刻“雙龍戲珠”。石匾和浮雕兩側是“鳳落寶地”和“麟吐玉書”山水壁畫,整個正牆,白粉塗底,花磚鑲邊,壁畫映帶。
山房為三進六脊磚木結構。每進都有門廳、正廳,兩廳之間有廊廡連接,組成四合小院。每進房屋有正脊兩個,一二進、二三進間屋脊,構成“工”字形。每進各有一大天井,東西各有兩個小天井。內部滿堂柱造的抬梁式梁架結構有明柱116根,都在合抱之上,畫梁雕棟有山水人物、飛鳥走獸。後進為樓臺,花樓四周有大理石浮雕、花柱欄杆、石柱、石階、雕花窗櫺。
文革期間,恰逢解放軍進駐,將太平山房作為放置槍枝彈藥倉庫“閒人免進”,才得以完好保存。1985年10月,安徽省文化廳撥專款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修繕,作為古代學館建築保存。次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老村莊——所村
據《陳氏宗譜》記載,所村村落形成于西漢武帝元封年間,其時設陵陽縣,下隸二十一圖,所村時名淳市圖。三國東吳太元元年(251),改陵陽為臨城,下隸二十八裡,所村時名清化裡。唐天寶元年,洪州都督請邑于青山之陽,變陵陽縣為陵陽鄉,其時所村名為陳家村。直到宋哲宗時,才改稱所村沿襲至今。所村在先前800年間四易其名,由“淳市”而“清化”;及至唐代,陳姓在該村繁衍發展為大姓旺族,一度以姓名村。至此,陳氏家族作為所村旺族大姓延續了千餘年。
為什麼後來又改稱所村呢?所村處九華山之南,金霞山之東,兩面青山拱抱,一溪東流,此形貌若“黃龍出海”,為古堪輿家所稱道。關於所村一名的由來,陳氏譜牒的說法就與堪輿有關。《陳氏宗譜》記曰:“村以所名,取五方山巒形勢,東木、西金、南火、北水、土居其中,與五行適相符合,有得其所之意。”村中除民居外,《陳氏宗譜》記錄在案的公益設施建築有二十餘座,堂館廟庵亭閣應有盡有。有紀念堂“官禮堂”;有接待過訪貴客的驛館“雲陽館”;有文人聚會之所“圖南閣”;還有大夫第、觀音堂、昭明殿、九龍廟、慕仙庵等建築,其村富裕與人文興盛可見一斑。
據村中人說,昔日蔚為壯觀的所村古建築,多數已毀于日本侵華戰爭中的日寇掃蕩。如今僅存十五、六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散落在各村民組,也有相對集中的群落,大多年久失修。今天我們尚能見到的,除太平山房外,還有數處保存較為完好且頗富特色的古民居。徽商陳咸慶所建“慶餘堂”,四正兩廊,坐北朝南。正屋進深約28米,寬10米有餘,上堂照壁存有“慶餘堂”木匾一塊,正屋後部配屋已拆除,西側耳屋尚存,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在此屋拍攝黃梅戲電視劇《桃花女》和《拉郎配》。距太平山房約40米處有座繡樓,呈四字形格局,二層為通體木雕花欄。陳祖錫百年祖屋,坐落在半邊丘,為兩幢連體建築,一為四正兩廊,一為古式三間,坐東朝西,前有一院,建於清光緒年間,距今百餘年,房主陳祖錫年近九旬,耳聰目明,多知所村舊事。在油榨莊內,尚存一組建於清代中晚期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全為四正兩廊格式。
《陳氏宗譜》記載,遷居所村的陳氏始祖叫陳志達,據說是漢丞相陳平的子孫,曾官至渤海太守和京兆尹。西漢末有王莽亂,陳志達舉家避居於此,畢竟來歷不凡,竟然就在此山野僻地繁衍出一支綿延千年的旺族,到修建積善堂(太平山房)的陳孟賢,已然五十七世矣。
《陳氏宗譜》由吏部尚書正黃旗漢軍都統龢庵瑚與李鴻章分別撰寫序文。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a126541.jpg |
|
http://www.newstaiwan.com.tw/pictmp/picb12654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