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欲重振京剧“鼻祖”—“青阳腔”

标签:
池州欲重振京剧“鼻祖”—“青阳腔”文化 |
分类: 新闻 |
池州欲重振京剧“鼻祖”—“青阳腔”
“徽池雅调”将重现光彩
2011年09月13日08时18分 来源: 皖江在线-皖江晚报
本网讯 日前,新声青阳腔艺术团正式挂牌成立,欲重振京剧“鼻祖”——“青阳腔”。
青阳腔,又称“徽池雅调”,因形成于安徽青阳县而得名。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
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青阳腔继承古南戏的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青阳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成立的安徽池州青阳县新声青阳腔艺术团,是以民办公助的方式组建的艺术团体。该艺术团将为池州青阳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青阳腔的特色文化魅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纪良发)
安徽池州欲重振京剧“鼻祖”“青阳腔”
|
|
||||||||||||||||||||
http://www.onlinesd.cn/templets/image8/logo.jpg |
2011-09-08 14:18:31
中国旅游新闻网·旅新社9月8日讯 (文/图 纪良发) 日前,新声青阳腔艺术团正式挂牌成立,欲重振京剧"鼻祖" “青阳腔”。
青阳腔因形成于安徽池州青阳而命名。目前主要存在于安徽省青阳县及江西省湖口县等少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弋阳腔流入青阳地区,与当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一新起的声腔突破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发展了“滚调”,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将我国戏曲声腔的演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http://www.cntour2.com/upload/news/20110908021954226.jpg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历史上曾出现过《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一批青阳腔剧目刊本,现在能收集到的青阳腔大小剧目有94个。青阳腔演唱时一般只用大鼓、大铙、大锣等伴奏而不用管弦,独唱与帮腔结合,一唱众和,同时在演唱中运用“滚调”的方法,在唱腔中加入“滚白”和“滚唱”,形成长于叙事的特点。其唱腔灵活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戏曲声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青阳腔继承古南戏的脚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脚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青阳腔从皖南流布到闽、湘、川、豫、晋、鲁等地,成为“天下时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http://www.cntour2.com/upload/news/20110908022005836.JPG
明末清初,青阳腔随徽剧涌入安徽省城安庆,以及怀宁、枞阳、桐城等地,其后徽剧走向省内外各地。乾隆年间,安庆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享誉京师舞台半个多世纪,在京城吸收了秦、晋、梆等北方剧种的精华,于是孕育产生了京剧。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青阳腔又被誉称戏曲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战争、瘟疫和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原因,青阳腔日渐式微,基本上已从舞台上消失,濒于灭绝,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成立的安徽池州青阳县新声青阳腔艺术团,是以民办公助的方式组建的艺术团体。该艺术团将为池州青阳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青阳腔的特色文化魅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 http://www.chinahexie.org.cn/uploads/110913/3-110913134RN41.jpg
传统音乐节首度携手戏曲界 以“戏曲音乐的流变与再创造”为主题的第三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将于9月16日至19日在中国音乐学院与京民大厦举办,集中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戏曲剧种。... - 京剧鼻祖青阳腔濒临灭绝
- 严凤英纪念馆成危房
- 浅谈广东汉剧《包公与妞妞》
- 豫剧《伤逝》走进小剧场
- 让豫剧与电影结缘唱响全国
- 韩再芬收下“洋徒弟”
- 票友彩唱全本《梅龙镇》
- 李梅从艺30年进京纪念演出
- “秦腔百灵鸟”马友仙
- 《歌唱》引观众集体大合唱
- 新编秦腔《苏若兰》西安首演
- 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揭晓
- 粤剧大师梁汉威因胰癌逝世
- 越剧艺术将首度进藏演出
- 京剧院参与主办曲剧艺术节
- “小百花”赴台演《烟雨青瓷
再建艺术团重振青阳腔
京剧鼻祖青阳腔濒临灭绝,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合肥晚报>> 2011年9月9日
|
本报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