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明辨不良基金

(2008-02-20 13:39:52)
标签:

基金

理财

杂谈

【兵法探源】
    兵法中有一计,叫做“金蝉脱壳”。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历史上运用金蝉脱壳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诸葛亮的“最后演出”。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姜维遵照诸葛亮临终的吩咐,秘不发丧,并命工匠仿诸葛亮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然后还派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甚至怀疑此举乃是诸葛亮的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第二十一计 <wbr>“金蝉脱壳”, <wbr>明辨不良基金
【基金新说】
    临阵脱逃并非不可取,关键在于要能够“全身而退”。回到基金的话题上来,现在买基金的人越来越多,可是真正做好准备功课的又有多少?先不说别的,如果一不小心被基金“套牢”,无论从金钱上还是时间上来看,想“解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开放式基金买卖一个来回的手续费要2%,多几次累积起来就是不菲的成本。其次,买进、卖出都要几个工作日时间才能确认、到账,耗时不少。
那么,如果才能避免“套牢”,或者提前回避一些不良基金呢?显然,看业绩排行榜是最直接的办法。但除了这种硬性的标准之外,你还需要一双“慧眼”,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辨别一些软性的信号,别小看这些“业绩排行榜”之外的“蛛丝马迹”,它们往往也能够给基金业绩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大至基金公司股东的稳定程度、投研团队的持久性,小至营销手段的推出等等,都应该在做出买卖决策时有所考虑。
    基金公司更换股东,可能造成投资策略的转变。其实基金公司股东更换并不罕见,有些基金公司甚至已经几易其主,名称也改过数次了。其主要分两种情况:主要股东变动和次要股东变动。次要股东变化对基金公司投资业绩影响不大,仅是更换董事,一般不影响管理层和投资策略的稳定;而主要股东的变化,很有可能改变公司多方面的情况,并逐步显现到基金的投资业绩上。公司主动引进的股东,如一些老基金公司为得到“新鲜血液”而引入的外资股东,往往会从投研体系更新、海外经验借鉴以及人力资源支持等方面,全面提升公司的投资水平。而如果原股东是迫于财务压力、战略转型等因素,通过拍卖、抵债等方式转让股权的话,这种新老交替就显得耐人寻味了。
    另外,基金公司的股东目前还需遵循“一参一控”的原则,即同时拥有的基金公司股权不能超过两家。如果股东之间能和睦相处,当然最理想不过。但如果股东不和,难免会在财务、人事、公司战略等方向上起纷争,这必然会影响到投资业绩。尤其是在基金公司效益越来越好的时候,丰厚的利润反而会刺激矛盾的激化,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基金经理的变动,也可能造成基金业绩的波动。晨星中国的报告显示,2006年内共有13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04只属于原有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总数的33.88%,离职的基金经理涉及97人次。而2007年以来,基金经理的变动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为数不少的基金经理转投了私募行业,也有的基金经理在残酷的竞争中遭到淘汰,“你方唱罢我登场”。尽管基金的投资决策是经过严密的体系制定的,但不可避免会打上基金经理个人风格的烙印,尤其是那些业绩出众、具有较高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变化未必一定意味着基金业绩会走下坡路,但如果变动范围扩大到投资总监、核心研究人员等等,那你  就应该对基金投资风格发生转变做好准备了。
    最后一个不易察觉的潜在业绩“终结者”可能就是比较激进的营销手段了。根据《证券时报》统计,2007年初至8月底,通过基金拆分、大比例分红等方式进行持续营销的基金超过了30只,而在2006年仅有2只。其中一些基金拆分后基金业绩表现较弱,一些原本业绩拔尖、投资风格鲜明的基金拆分之后业绩一落千丈。有的基金拆分之后的一个多月中,在大盘造好的情况下,基金净值始终停留1元以下,甚至一度跌破0.9元。拆分、大比例分红等营销手段如果运用不恰当,可能就会对业绩“帮倒忙”,而光顾着抢所谓“便宜”基金的投资者,就会后悔不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