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禅与心的对话(发《平顶山工人杂志》)

标签:
评论悠然檀香禅与心地儿老师文化 |
分类: 佛理随笔 |
我以为,禅是纷纷开落的芙蓉,是晨钟暮鼓,是明月孤云。禅在寺院,在仙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我在红尘,有悲欢,有苦恼。我曾追月入山,也曾檀林寻莲,以求片刻清静,然而回归万丈软红后,我依然欢喜复失落。
颠簸流离中,有缘结识地儿老师。最初有印象缘于台湾《人间福报》,其佛理散文常以头题发表,且占半版以上位置。读后常思不过瘾,就到他博里细品,才知他17岁接触佛学,曾拜多位佛学研究者为师,文章在外有不小的影响。渐成忘年交,偶有文章都要烦请审核,老师倒开心不已,时常催促我动笔为文。
夜深了,明月在天。今夜,我捧着地儿老师在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悠然檀香》,随他一起邀明月读经,渴望寻觅凡间清凉地。而他说,不,不必到心外去寻觅,我只与你分享些感悟,或可安定浮尘,助你找到自己的禅心。于是,我们上路了。
铜豆,地黄,甘蔗,相思子,俱为素常所见,在地儿老师笔下,却原来大含深意;香蕉、莲藕、毛栗子,荒地、红薯,甚至腐烂的南瓜,都活跃着灵性和禅意,我想起佛典妙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禅者心中,处处美好如斯。
人间多真情。慈母,严父,恩师,挚友,爱妻,娇女,陌生的僧侣,甚至童年的那头母猪,在他恬静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份停不了的爱。这爱里有艰辛,有磨难,有忏悔,在老歌韵律里沉淀着。生活免不了有摩擦,就像我们素日遇到的那些烦忧,婚姻的困惑,同事的纷争,友情的怀疑。在《婚姻的花树里》,他说,生活永远有污泥也有莲花,记住曾经的美好,忘却不快,生活就会充满憧憬。他说,放下痴念,便是清凉和快乐。
仙人掌的花盆里长出棵小草,以为是药草呢,细心呵护它长大,却伤到了小狗,才知是毒草。不错,生活中不乏类似事例,本想结一份善缘,殊知反成恶果,伤人伤己。该做何感想?他说这是一种恶缘,我们能做的便是勇敢面对,并种下善的种子,等待山花烂漫那一天。他在多篇文字里劝慰人生,他说,伤害是人生必要的功课,对敌人也要怀感恩的心,启迪万类有情的善的光芒,当怀着敌意的人获得启迪时,你就会得到爱。
地儿老师将点滴生活汇在一处,便是一曲禅乐。曲调是善,韵律是爱,词韵常怀慈悲。这曲里另有一种空灵,却来自对禅的独特领悟。《足音香尘》里,释迦牟尼、楼子和尚以及高僧的典故,生动有趣而又充满哲理。《携一缕清风给你》写一位高僧,说来我也深受法师恩惠,便是文中提到的选发一篇文章的作者,而在地儿老师这里,更深刻地感受到法师的智慧与德相。正是如法师一样的智者们,化作三生石畔的莲花,吟唱出清雅的人间仙乐。
《悠然的檀香》与《月光下的水舞》堪为经典之作,将佛理与诗意浸透到感悟中,寓情于物,情景交融,抽象与具体,历史与当世,都在文中结合到了完美境界。譬如《悠然的檀香》文字优美如斯:“薄薄月色如粉,这些相距千年的古今咏叹便伴着缈缈檀香,聚会到静夜中令人神往。”通篇读完,心静如水,蓦然到了结句:“静夜里,听到童音轻唱这些歌,常常会流出眼泪来。”我几乎也要落泪。心里满满是欢喜清凉。
《月光下的水舞》起笔于古城旁湖边的音乐喷泉,极写其美,而后笔锋一转,“韶华易失,好梦易去”,继而引出佛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到此处结句未然不可,而老师继续深入思考,想到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佛家的禅悟,得出结论:“人间的欢喜,无非是一场曼妙而不实在的水舞而已,我们应该舍离对悲欢的哀叹,寻找到自己恬静的真实的内心”,最后回归现实,点开迷津。
如果说以上两文的结构与语言趋于完美,那么,《林间的叹息》则从思想上另辟了天地。先通过香山寺以及日常见闻,并引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里的典故,写众生对佛的误解。而后进行反思:“我们对佛的理解,已经远远偏离的佛的教诲。”那么佛的真正教诲是什么?无疑当头棒喝:“学佛是为了获得智慧,解脱烦恼。”从而使读者在反思的同时,也不免一声叹息,希冀将佛祖真谛宣扬给更多痴迷者。
合上老师新书,皓月当空,我审视起素日的那些烦忧,发现也不过如此,有什么值得计较呢?人生苦短,珍惜万物尚恐不及,何苦自寻烦忧?惜缘,惜福,感恩,慈悲,这是我从老师感悟中体味的,而这恰恰是一颗禅心的内涵呀。我方知道,诚如他所言,禅不在深山,不在寺院,它栖居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时无刻不在诗意地歌唱。我们要做的就是静下来,在智慧的引导下,倾听禅与心的对话。
附地儿老师简介:
地儿老师先后毕业于信阳卫校和河南大学中文系,通医、儒、释,尤其喜欢佛学,曾师从四川大学和北京的多位国内佛学研究员,研读古代文化。20多年来,红尘风雨、坎坷人间,在他眼中渐渐变成了琉璃净地。2006年以来,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炼禅入文,在台湾、香港、美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海内外媒体发表。2008年,结集为散文集,入选济南出版社的《心灵物语》丛书,被出版社推荐参加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面对全国发行,并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许多读者通过他的博客,得知了这本书的出版,在网络上悄然传开,一周内,仅出版社给他的五百本样书,销售出了200多本,读者遍布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许多普通读者,都在红尘里追随他的思索,听到了一曲清凉优雅的梵唱。引起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重新审视,对自身的警省,觉悟。
附老师在沙龙里的鼓励言语,石霖不过寻常文字,得师如此评论实愧不敢当!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