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研经解经杂谈 |
分类: 研经解经 |
教会传统认为《传道书》的作者为所罗门王,书中也说,他曾在耶路撒冷作王,是大卫的儿子(1:1),是全以色列的王(1:12),大卫的儿子中,只有所罗门是全以色列族的王。所罗门一度时期被外邦女子引诱,不专心侍奉耶和华,在耶路撒冷立外邦神庙,背弃上帝,痛悔后,以自己的经历写下此书。
本书可以说是所罗门王的一部忏悔录,反省他寻求快乐的历史,曾以自己肉体的欲望为人生的中心,喜爱宴乐与物质享受。年老时体验到一切享乐只能给予他空虚,物质的享受永远不可能满足他心灵的渴望。劝诫人,趁着有生之年,特别是年轻之际认识上帝,把虚浮、悲观的人生,化为积极的人生,行上帝所喜悦的事。
书中所罗门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人生的虚空,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探讨享乐与人生; 富足与人生; 死亡与人生; 最后他要破解虚空人生,重建充满人生,在上帝里面找到人生的归宿。
1、享乐与人生
享乐人生的结局是虚空。万事万物都虚空,多是因为人活在“自我”里。传道者说,为自己大兴土木,建造房屋,栽种葡萄;修造庭院果园,种植各种果树;挖掘水池,灌溉树木;拥有极多牛羊;又积聚君王的金银,各省的财宝。有无数的妃嫔,随心所欲。后来察验一切,发现都是虚空。曾经挥霍青春的时光,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仍然虚空。因为“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活在世上一天,所作所为无非痛苦愁烦,夜夜不得安宁,也是空虚。所罗门在思考生活的意义。
2、富足与人生
所罗门认为富足也不能满足人生。发现世人为富足付出了代价,肉体的劳苦之外,又附加产生了忧虑、愁烦、不安(传2:23)。有人富足,却不得安睡(传5:12),有人有钱,却是刻苦自己、不会享用有钱之福(传4:8),有钱却不能享福,有人资财、丰富、尊荣一样不缺,却不能吃用(传6:1-2);有人虽有钱,却是身带病痛、心存烦恼,一生在黑暗中吃喝(传5:17);有钱不等于满足,有人已经得了银子,有了丰富,心里却不知足(传5:10);有人多子、多孙,在世长寿,却毫无幸福感,甚至死后不得埋葬(传6:3)。由此感叹人一切的劳碌,就是做出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所罗门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3、死亡与人生
4、上帝与人生
凡事都是虚空,那么人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在哪里?为了追寻这些意义,他不断地追问,追问的结果是:享乐不能满足人生,富足也不能满足人生,死亡更不能满足人生。因为人有物质和属灵两种不同需要,惟有将目光转向上帝,与永恒的上帝和解,才能得到永恒的生命,上帝为万事定适当的时间,他使我们有永恒的意识(传3:11),这是生活的意义。人仅有物质的富足不够,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时,还要发出善行,获得幸福感和价值观,这才是上帝所赐满足的人生,这是生命的意义。当所罗门看到死亡对人生造成的阴影时,又看到,上帝是万物的法则,人的生命在上帝手中。要摆脱虚空人生,找到生存的意义,进而充实生活的内涵,惟靠与永恒的上帝联合。最后他以传道者的身份向人劝诫:“要敬畏上帝,谨守他的命令,因为这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传12:13),这是存在的意义。
所罗门是一个醒悟的人,是一个回头的浪子,开始敬畏上帝,后远离上帝,在经历了人生的享乐、荣华、富贵、名利、地位的顶峰之后,觉得人生虚空,醒悟后发现:人存在的意义不在享受中、不在财富中、也不单在有限的今生,对永恒上帝的跟随才是古今世人心中终极的呼唤,也是生命的终极目标。
盼望各位亲爱的读者,能够早早认识上帝的慈爱,跟他建立亲密的关系,践行基督的教训,活出信仰的使命,在行为上结出善行,在生活与工作中荣耀上帝,经历蒙福的人生。
20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