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文:石牛粪金

(2012-12-26 21:15:05)
标签:

杂谈

分类: 孩子学习-语文

石牛粪金

正文      勿以小利失大义】

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qiàn)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身亡,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

从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秦国率领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蜀侯国家灭亡,自己也死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了大的利益啊!

注释

  蜀侯:蜀国的一个君主。

  :,作动词

扩展阅读: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襃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恵王遇,恵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恵王怒,羣臣贺曰,天奉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恵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粪金其后,曰牛便金,有飬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恵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於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於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狗乃取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选自《吕氏春秋士容》 
 
生词注释 
相:观察,识别。 
假:托。 
麋: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 
桎:捆绑。 
文学常识 
……者: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意思是宋国有个担忧他的苗不长高而去拔它的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的定语。所以在译成白话时,要把字放在后面,让……作为它的修饰语。而没有这种修饰关系的……,就不是后置的定语。如短文开头齐有相狗者,这句只能译成齐国有个会识别狗的,因为相狗者不是的定语。 
 
古文翻译 
齐国有个人善于识别狗的优劣。他的邻居请他找一只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这人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优良的狗呀!" 
邻居把狗养了好几年,可这只狗并不捉老鼠。他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这的确是一只好狗呀,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 
这个邻居果真把狗的后腿拴住了。这狗才捉起老鼠来。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原来是指战国思想家杨朱所倡导的为我贵己贵生学说。他反对墨子兼爱及儒家伦理主张,认为治国的大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亦不损人为己。但这套思想在历史上屡受非议,没有受到重视。孟子说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来一毛不拔成为讽刺自私自利的成语,也常与铁公鸡连用。

正文: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翻译: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走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他说: 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

原文  (晏子春秋)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作者简介

  晏婴(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年),仲,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译文

  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负责养鸟,而鸟逃掉了。齐景公发怒,下令要杀死他。晏子在旁边请求说:烛邹的罪有三条,请允许我把罪行一条一条列举给他听然后再处死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晏子叫烛邹来,并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负责替我们国君养鸟却把鸟弄丢了,这是罪行之一;致使我们国君由于鸟的缘故处死人,这是罪行之二;让各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我们国君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罪行之三。晏子列举烛邹罪行完了,请齐景公处死他。齐景公说:不要杀他了,我听从先生您的教导!”

注释

  使(使烛邹主鸟,使吾君):派遣。

  使(使诸侯):致使 亡:丢失 是:这。

  故:原因。

  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

  好:喜欢。

  弋:()将绳子系在箭上射,是古代一种射鸟的方法。此处指捕鸟。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召: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请:允许。

  数:一一列出,加以斥责。

  重:重视,把……看重。

  轻:轻视,把……看轻。

  闻命:接受教导。

  亡:丢失,逃跑,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轻士):而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请(请数之):请允许我。

  请(请杀之):请求。

  命:教导。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同

  谏:劝告

  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寓意

  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揭露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机智、正直。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可能反而会事半功倍。

亡鈇者

【原文】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翻译】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儿子偷的.于是他看邻居儿子走路姿势像偷斧子的;脸上的表情也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也像偷斧子的.总之没有一处不像偷斧子的.不久这个丢斧字的人在地窖里找到了,以后再看邻居儿子就没有一样像偷斧子的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法看问题,往往会产生错觉,出现错误。."疑邻窃斧"的典故恰是出自人有亡鈇者的寓言故事中

学艺不精 暴怒而亡
郑有躁人
晋、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奕不则啮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郁离子曰:是亦可以为鉴矣。夫民犹鹄也,射之者我也,射得其道则中矣;兵犹子也,行之者我也,行得其道胜矣。致之无艺,用之无法,至于不若人而不胜其愤,恚非所当恚,乌得而不死?
【注解】
 晋、郑:古国名。晋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后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关了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
 躁:暴躁,急躁。
 鹄:箭靶的中心。
 奕:下围棋。
 啮:咬。
 恚:愤怒;怨恨。
 乌:何。
【译文】
在晋国和郑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射箭不中就捣碎箭靶的中心,下围棋不胜,就咬碎棋子儿。人们劝他说: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罪过,为何不反思自己呢?他不明白这个道理。最后他因脾气暴躁而死去。郁离子说:这一点也可作为鉴戒了。老百姓就像箭靶的中心一样啊,射击它的是我,掌握了射箭原理就会射中;士兵就像棋子儿一样,指挥他们行动的是我,能掌握那规律就能取胜了。求之无方,用之无法,以至于感到不如别人时就不胜其愤,愤怒的又不是地方,怎么能不死掉呢?
【评语】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办事应充分掌握客观规律,讲求方式方法。急于求成,怨天尤人,怒发冲冠都于事无补。

郁离子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