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可谓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小学五年级时就拿着父亲买的小说《三国演义》看,半文言半白话,看得似懂非懂。后来,买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算是搞明白了一个个故事,诸如“桃园结义”、“董卓进京”……“三国归晋”之类。以后小说是翻来覆去地看,看得很多细节都烂熟于脑,再后玩各种三国游戏,包括鬼子卡带游戏《三国霸业》、KOEI出的《三国志》和《三国英杰传》、澳汀出的《三国群英传》、国产的《三国演义》,还煞有介事地在网上提出自己设计三国游戏的意见,看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和新版电视剧《三国》,看令人捧腹的扯蛋电影《赤壁》和令人恶心的电影《见龙御甲》,现在还经常翻读《三国志》的传记,偶尔也读读网上评三国的文章,其中最让我启发的要算《草船借箭的十种可能性》。
接触“三国”多了,读《三国演义》便经常产生困惑。
一、官渡之战对袁绍来说到底应该是速决战还是持久战?《三国演义》说的袁绍不纳谏,尤其是不听田丰、沮授的建议,没有持久对曹,而是仗着兵多盲目发动进攻,以至大败。小说说袁绍拥兵70多万,对曹操7万。问题就来了,70万人每天得消耗多少粮饷、物资、民力?得影响多少农业生产?若是持久对峙,到底对谁有利?袁绍败了,难道是因为他急于求成吗?如果袁绍听了许攸的建议分兵袭取许昌,败的应该是曹操吧?小说把田、沮写得过于忠、智,所以他们出的馊主意也变成批判袁绍的依据。官渡袁败有其各种原因,比如主上多疑而文武离心,比如没有保护好粮草供应,等等,但绝不是因为速战与否造成的。恰恰相反,如果速战,只要兵力调配得法,内部矛盾还没来得及暴露,内部管理的松懈尚未出现,战争就已结束,根本不给内毁时间。当然,正如一些有研究的人所提出的,当时曹弱袁强,但实力相差并不悬殊——本人更愿相信这一说法,因为当时曹袁占的地盘基本相当,都是四州之地,都是征战不休,都有伤亡和收编。在实力相差并不悬殊的情况下,粮多的一方取守势倒是能耗惨对方。可惜小说家为了显示以弱胜强,过分夸大了袁绍的力量,于是反而把自己变成了庸才。
二、诸葛亮真的被写成了智者了吗?《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写得很神,但偏偏在表现诸葛多智时暴露了诸葛的一系列错误和愚蠢。比如对于魏延,小说中也没说魏延有多少不忠的表现,但诸葛亮偏偏认定此人脑后有反骨,一直刻意找压魏延,结果导致魏延在诸葛死后自己起而夺权——注意,不是反叛刘汉政权,只是不服一个小人物杨仪的领导,而且最后这个杨仪还因怨谤被刘禅诛杀——诸葛亮选杨仪这样的反骨“新秀”而不用魏延这种随主征战一生屡立功勋的老臣,诸葛亮的眼光实在太有问题了。又比如关云长走麦城,刘封、孟达坐视不救,诸葛亮的处理办法是将刘封调开,然后令刘封征讨孟达,结果刘封兵败被杀,孟达投了曹魏,西蜀白白损失了两支大军,本来是狱吏就能干的事——以商讨收复荆州为名调二人回来参加军事会议,会上一举拿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被搞得乌烟瘴气,元气大伤,这能算什么明智之举?如果刘封不忠,授之兵权讨伐孟达,岂不是资敌?愧罗贯中还把这算作诸葛亮之智。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