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想教育 |
六、出殡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在出殡后第三天必须送号茶,即由亲属向已出嫁的直系女性卑亲属和五代以内旁系女性血亲分送果品。果品原系人工制作, 近几年直接从市场购买。亲属指派女性(包括儿媳、未出嫁女儿以及妯娌) 送至上述人家。原则上,送号茶的人不能在接受人家吃饭, 送完即应离开。路途较远确需吃饭或住宿的,则需先出门将篮子寄存一边,然后返回吃饭或住宿。收到号茶的必须将果品分送邻里和亲属,并告知哪位亲属去世了。
七、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出殡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客家人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选墓地就显的十分的重要了。客家人信仰的主要是道教,风水思想对客家人的影响极大,根据风水思想的观点墓地一般是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客家的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甚至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按照旧习,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八、做‘七’仪式
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客家人是信仰祖先崇拜的,所以做“七”仪式是十分讲究的,在戴孝期间,家里是不可以有任何的娱乐活动的,也不可以举行任何的喜事活动。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而福建客家人的习惯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而在广东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作:“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就可以换上常服了。
在古代,有一些地方,“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但是,现在这样的习俗已经较少看见了。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就要“烧衣”。“烧衣”即使是享受了拜新年的,也有资格享有当年的“烧衣”, 即在第二年阴历七月初九至十二的某一日为死者“烧衣”。烧衣,又称“烧包”,即亲属为死者准备其生前所需的一切东西,包括衣服、厨具、交通工具甚至包括图书资料等等,装在竹片编织的箱子里,用黄纸写上名字,然后焚烧给死者。焚烧时,女儿必须在一旁号哭,同时绕火堆筛酒一圈,确保烧寄物品不被其他鬼魂抢走。而这样“戴孝期”就算是结束了,不过有的地方现在还信戴孝三年的,但是越来越少见了,在“戴孝期”结束后就等待一年后把死者的名字刻在祖牌上了,而且,一年以后,在鬼节和过年时节到坟地上祭拜就可以了。
九、后记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许多传统习俗在逐渐的发生改变,由于受到现代技术和文化的影响,许多古代的一些繁文缛节和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较为文明的和理性的东西。比如:(一),报丧,以前是要孝子孝孙直接的到听丧之人面前行三跪三拜之礼,而现在则是通过打电话告之,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似乎也减少了物质上的浪费。但是以前的那种礼节是并没有省略的,其中要吃的鸡蛋会在来吊唁的时候带来,这个是一定不会少的,客家人认为不要和死人争东西,阳人是争不过阴人,当然带来了,那些孝子孝孙吃不吃那是另外的事情,一般孝子孝孙会象征性的吃一两个鸡蛋,但是要一下子吃那么多的鸡蛋也是不现实的。(二):棺椁,死者的棺椁现在也并不会分开的那么细,现在大部分都漆成了红色,红色似乎表示了一种更加喜庆之意,不会像黑色的那样深沉,也似乎有一种说法就是表示现在的人并没有古代那样严格分开男女之别,体现了一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三):出殡,古代的送葬方式是送葬者按照排列顺序在最前面,棺椁在最后面这也是由于以前认为如果人在棺椁的后面会粘到晦气,对身体和今后的生活不好的心理观念;而现在则换成了棺椁在最前面,送葬者在其后的方式,表示了不是死人送活人而是活人送死人的心理观念的转变,现在的不在害怕什么晦气了,以前的那种封建心理已经发生了改变了。(四):此篇调查材料的来源大部分是以作者所在出生地从小到大的所见所闻所学,当然作者也以长孙的身份亲历了两次丧葬大礼,故略有所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