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2018-11-25 12:24:12)
标签: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johannesvermeer

维米尔

老·彼得·勃鲁盖尔

小·彼得·勃鲁盖尔

我们继续在艺术宝窟里寻宝吧,寻宝过程充满期待、失落、得到,然后收获快乐。


这回我们去现在的荷比卢地区,集中当地伟大的画家。当年这里是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辖下的区域。呵呵,这也是哈布斯堡的马克西米连“让别人打仗去,我们结婚”的结果。敢情历史也是个奇妙的东西。

 

约翰内斯·维米尔The Art of Painting(《绘画艺术》)

关于荷兰画家Johannes Vermeer(约翰尼斯·维米尔),我最先是从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里知道的。事实上,维米尔还真是历史上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的画家,他在生时留下的信息很少,离世近200年后的1866年,才被法国评论家托尔重新发现。因此,维米尔被艺术史界称为谜一样的画家。没想到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居然收藏了维米尔传世不多的其中一幅画作---《绘画艺术》(又名《绘画的寓言》)。当然要好好看看了。

 

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一生只活了43岁,留下不足40幅作品,可幅幅都是精品。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他的绘画结构精致、色彩明朗、光影独到,画面通常只有一、两位人物,大多是从事家务劳作的女子,却往往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信靠的是画面的严谨、色彩的完美、形象的质感以及用光的巧妙吧。

 

网上资料说,没有人了解维米尔作画的技法,估计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来捕捉光线和色彩。这门技术相信是维米尔向他的好友、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的科学家卢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学来的。

 

看这幅《绘画艺术》,自己觉得最奇妙的是,可以在画家成画三百多年后,看到当年荷兰市民那种宁静、平实、安逸的生活,噢,敢情几百年前,同一天空下同一地球里,人们是那样生活的,如此,几百年一下子就缩短到了当下,然后给赏画的自己有了一种身同感受的亲近。这是看那些宗教、神话画得不到的感觉。

 

 

 那背影就是维米尔吗?女士的蓝衣、手上柠檬黄的书、发光的铜号,画家腿上橙红色的袜子,帏幔褶皱的质感,还有那幅大大的地图,在漫散的光线之下,一下子就涌进了自己的眼中,太美了。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墙上还有一幅地图。据说,17世纪时,地图是珍贵的物品。此画作于1666/68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彼得·勃鲁盖尔特藏

跟喜欢维米尔的理由一样,喜欢老彼得·勃鲁盖尔画中的市民生活,让几百年后的我们,通过画作了解了当年的生活。

 

·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年)是16世纪尼德兰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欧洲独立风景画的开创者,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由于他有两个画家儿子,其中一子还与他同名,故历史上人们称他为老勃鲁盖尔,称他的其中一子为小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d. J.)。老·彼得·勃鲁盖尔一生只活了44岁,留给世人的画作大约有五十件,但在艺术史上有独到的影响力。有关资料说,他的画风古朴率直,透过对事物细节的忠实描绘与怪诞幻想的唐突对比,在画作中创作出人世的缩影。有关资料还说,彼得·勃鲁盖尔是自扬··艾克开始的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自他之后,尼德兰绘画艺术与意大利艺术风格已逐步趋于一致。

 

归功于爱好艺术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718日-1612120日),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了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巴比塔》、《雪中猎人》、《农民婚礼》、《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12幅作品。在此把自己拍下来的画与大家一起分赏吧。



《前往基督受难地的队伍》/The Procession to Calvary作于1564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人物真是够多的。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贤士朝圣/

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是铜面油画,作于1564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屠杀无辜的人》/the slaughter of the innocents,作于1565-1566年。画家是儿子还是父亲好像还有争议。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the battle between carnival and lent,作于1559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浓浓的市井生活一下子就把观者带进了历史隧道。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巴别塔》/

the tower of babel

,作于1563年,也很有名气。是关于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语言的注释。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这一幅搞了老半天还是查不到出处。暂且放在这里吧。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耶稣给索罗显灵》 /The Conversion of Paul,作于1567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农民舞蹈作于1568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农民婚礼作于1568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牧归》/The Return of the herd作于1565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早春》/Gloomy day,作于1565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儿童游戏》/Children'Game,作于1560年。好多游戏在我们的童年也出现过,好有亲切感。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我哥哥小时候肯定玩过这一招,还为此少了胳膊打了石膏。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还有这一招。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雪中猎人冬猎》又称冬猎作于1565年,非常出名的一幅作品。特点是画家的视点很高。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维也纳人真幸福,不用出远门,就可以临摹几百年前的画家的大作。但把两幅名画给挡了一大半了,我们只能斜着拍。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 d. J.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大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也是一位有名的尼德兰画家。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也有他的藏画。下图是有滑雪者和捕鸟器的冬景》 / Winterlandscape with Bird-Trap,作于1620年,是儿子对父亲的致敬。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这一幅也是搞了老半天还查不到出处,暂且放在这里吧。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The visit the leasehole Farm作于1597年。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三)


·彼得·勃鲁盖尔还是鲁本斯的朋友,这里找到了一张鲁本斯画Janbrueghel the elder and his family,来自有画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