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nsthistorischesMuseumWie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一不留神掉进了艺术宝窟(之二)

标签:
提香鲁本斯丢勒拉斐尔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馆藏大多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数百年来的积累,贡献最多的是两位热爱艺术的皇室成员,一位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年7月18日-1612年1月20日),另一位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弟弟尼德兰总督里奥波德•威廉大公(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of Habsburg,1614年1月5日-1662年11月20日)。他们在不同时代收藏了一批当代优秀的绘画和古董,而这些,都成了我们后人可以跨时代认识历史、感知艺术的窗口。
回来后做功课知道,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杰出画作藏品包括:(i)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如提香《Ecce Homo》、《好消息》,委罗内塞《基督复活纳因青年》,丁托莱托《赛巴斯蒂亚诺·维尼尔》。(ii)早期尼德兰艺术:如扬·凡埃克《红衣主教像》,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祭坛三联画十字架上的基督》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如鲁本斯《自画像》、《天堂四河》,安东尼·凡·戴克《抓捕参孙》。(iii)德国文艺复兴绘画:如阿尔布雷特·丢勒《玛丽亚和圣子》,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友第德与敖罗斐乃之头》。其他重要展品包括:(iv)全世界独有的老彼得·勃鲁盖尔特藏,如《牧归》、《巴别塔》、《冬猎》、《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及《农民婚礼》,约翰内斯·维米尔《绘画艺术》,伦勃朗《自画像》,拉斐尔《草地圣母》,卡拉瓦乔《圣咏圣母》,委拉斯开兹《蓝衣王女像》,以及意大利巴洛克绘画。自己对西方美术史不熟,对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更是知之甚少(手头上的旅游书只介绍了十幅名作),到达以后才发现那里根本就是一个艺术宝库,当时只觉得震撼,谁跟谁几乎是不知道的,所以只能尽量把拍下来的画作现学现卖介绍给大家了。
我们逐一学习欣赏吧。
最令人舒服的是这里不多的人流。有,但不会人山人海,可以悠闲地欣赏。

宗教、神话画很多。这是老博物馆的特征之一。

拉斐尔及其画作
中国人应该比较熟悉拉斐尔。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的拉斐尔·圣齐奥(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简称拉斐尔Raphael),是意大利画家、建筑师。资料介绍,拉斐尔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是手法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拉斐尔离世时年仅37岁,但由于勤于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其中的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悉拉斐尔的《草地圣母》(Madonna del Meadow)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了拉斐尔的画作《草地圣母》。
拉斐尔画过许多圣母像:《粉色圣母》、《阿尔巴圣母》、《草地圣母》、《金雀翅圣母》、《赞美声母》、《西斯庭圣母》等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的这幅《草地圣母》(Madonna del Meadow)创作于1505年至1506年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杰出代表之一。有介绍油画的网站说,《草地圣母》虽然是宗教主题,但画中的圣母却是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女性形象,颂扬了人性中的至善、至美;这幅画最受后人称颂的是它的结构:画中,圣母、小圣约翰及小耶稣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圣母的头部则构成了三角形的顶端,让我们看到了拉斐尔追求人物之间恰当的平衡感及整个画面的和谐关系。我自己看见这幅画时最感触的是它的色彩:这样纯的蓝、这样大气的红,搭配得绝妙了!

拉斐尔的《圣家族和小约翰》———有博文说下图也是拉斐尔的大作,我不敢肯定,虽然红、蓝色彩有点像他的风格,但只是孤证。先放上来吧。希望有热心人纠错。
提香及其画作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收藏了提香的一些画作。
网上资料介绍,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90-1576)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师。在提香长达九十岁的漫长一生中,他在肖像、风景及神话、宗教主题绘画颇有建树,几乎取得了与米开朗基罗平分秋色的盛名。特别是在色彩方面的造诣和绝技,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图这幅是很出名的《Ecce Homo》,作于1543年。
网上资料介绍,拉丁语Ecce homo意为“试观此人”,出自基督教经典《新约圣经·四福音书》的《约翰福音》第19章第5节,是本丢·彼拉多令人鞭打耶稣基督后,向众人展示身披紫袍、头戴荆棘冠冕的耶稣时对众人说的话。“试观此人”这一场面,成为很多宗教作品的题材。提香也以Ecce
homo创作了下面这幅作品。
名画之前,人总是多一点,但比起卢浮宫,这里已经很好了。


收藏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还有提香的其他好几幅作品。下图提香的《裹在裘皮大衣里的女子》。作于1535年。


右下角是提香的《好消息》,中间是《圣母圣子和圣约翰》,左侧不知道是谁的大作。教训是,以后看博物馆,一定要把说明一块拍下来。

扬·凡·艾克的《红衣主教像》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他是第一位用油取代鸡蛋清稀释颜料的画家,对油画艺术技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我知道扬·凡·艾克晚期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收藏在伦敦的国家画廊,阿尔诺芬尼夫人穿的绿裙身蓝袖子,色彩真的叫人一看难忘!没想到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也收藏了他的《红衣主教像》及《杨德莱乌的肖像》,不过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这里有他的《红衣主教像》,走宝了,还好,拍下了他的《金匠杨德莱乌的肖像》。
有画网说,“意大利佛罗伦萨诸大师都是与凡·艾克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绘画手法同尼德兰画家有很大的区别。意大利人竭力用科学的手段在绘画中再现自然。他们画空间深度,必先画出透视线,画人体,必须精通人体解剖。而凡·艾克等北方画家采用再现自然的方法与此有许多不同之处。凡·艾克他们耐心地描绘对象的一个又一个细部,一直画到整个画面像镜子一样反映出自然对象为止,以此取得真实感。我们可以根据画面有精美的织物,闪光的珠宝,仔细描画的一草一木和大量的风景场面,断定这类画出于尼德兰画家之手。而那种有优美的人体,恰当的比例和正确的透视关系的绘画,则出自意大利画家之手。可以说这也是两个地区各自的绘画特色”。
下图是《金匠杨德莱乌的肖像》,作于1436年。
下图是更有名气的《红衣主教像》,我们走宝了。这是来自有画网的《红衣主教像》。
http://www.youhuaaa.com/UploadFiles/images/Painting_Pic_Big/80/39596.jpg
鲁本斯的画作
在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画廊,我拍下的第一幅画作就是《披著毛皮外衣的维纳斯(Venus in Fur Coat)》。这皮毛画得也太像真了,搞得自己明明知道这不过是一幅画,也禁不住有种想伸手摸一下画面的皮毛以感受它的柔软顺滑的冲动。谁画的?Peter Paul Rubens。谁是Rubens?呵呵,还不知道呢。回来以后补课,总算知道一点了。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原籍安特卫普,生于德国,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早年师从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和画家阿达姆·凡·诺尔特;1600年,鲁本斯来到了意大利威尼斯,学习提香的色彩艺术和丁托雷托的构图及明暗法。后来相继前往罗马、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等地,临摹古代艺术精品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的画迹。因此,意大利巴洛克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
有关资料说,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多具有场面宏大、运动感强烈、造型雄健、色彩饱满、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的特点;在他63岁的人生中,留给世人三千余幅(有说两千余幅)艺术珍品,题材包括宗教、神话、肖像、风景等各个方面。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就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18、19世纪法国画家华托、德拉克洛瓦、雷诺阿和英国画家雷诺兹、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对了,鲁本斯几十个画家,还是个外交官,在调停西班牙与英国的外交关系上曾经有过重大贡献。


鲁本斯的自画像。鲁本斯是谁?这就是鲁本斯了。

鲁本斯的《基督、圣约翰及二天使》,作于1615年/1620年。


鲁本斯的《 Saint Ambrose and
Emperor Theodosius 》,1615/16年由鲁本斯创作了草图,其学生完成其余部分。
鲁本斯的Vincenzo II Gonzaga,作于1604年,鲁本斯自1600年起为意大利北部的曼图亚公国Gonzaga家族画画,此画是从一幅大画里分割下来的。Vincenzo II Gonzaga是公爵Vincent I和Eleonora de' Medici的儿子。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画作
自己孤陋寡闻,先前是不知道丢勒的,好在旅游书介绍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十幅名画里有他的《威尼斯少女》,所以专门去找、看、拍这幅名作了。
赏画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丢勒吧。网上资料说,阿尔弗雷德·丢勒(Albrecht
Dürer
丢勒的油画属于尼德兰油画技法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尼德兰的杨·凡·艾克兄弟,也包括佛兰德斯的勃鲁盖尔、鲁本斯、荷尔拜因,法国的曼姆里克、瓦托及荷兰的雷斯达尔、霍贝玛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