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做父母:你的期待值有多高

(2012-12-21 08:12:31)
标签:

小米

期待

萨提亚

冰山理论

亲子关系

分类: 米妈育儿经

  2012年12月21日  小米5岁1个月12天。

  

  萨提亚有一个冰山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通常只能看到表面的行为部分,可是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而行为后面的的感受、期待、渴望等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得很深的地方,不为人所见。

 

如何做父母:你的期待值有多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尤其是在和孩子的关系上,我们常常是看到孩子的行为,常常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就做出反应、做出判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让孩子对自己的感受产生怀疑,形成感受的感受,就直接得出我们的观点,然后又期待着孩子按照自己的观点去行事,于是冲突不断地爆发......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人给抢走了,哭泣着,或者是愤怒地过来和你诉说。你的反应是什么?也许你会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把玩具抢回来,或者抢了就抢了,也没什么,又或者你会处理得好一些,想要和孩子共情,然后可能在共情的时候又罗哩罗嗦地和孩子说一堆要谦让的道理之类的。这时候孩子的表现是如何?大多数的家长估计会和我一样,都会在这个案例里,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己的唠叨、讲道理、老生常谈,很多时候孩子并不会认真地听进去。因为此时,孩子的期待,可能就是希望你给予他一些安慰,他(她)的玩具被抢走了,而如果你直接告诉他应该怎样怎样时,如果孩子已经采取的办法和你的不一样,或者在听你说一堆道理时,他(她)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对于感受的怀疑,他(她)在玩具被抢走时愤怒或是难过的情绪是不对的,和妈妈说的不一样,我没有做到谦让,或者没有上去抢回来,我是不是不应该生气,不应该哭?我的这种情绪是不是错的?当孩子纠结在这样的感受中时,父母的任何说教还有意义吗?其实共情当然重要,你肯定他(她)的感受,理解他(她)的感受,让他(她)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针对孩子说的“怎么办”,再给予几种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

 

  挖掘行为背后的期待与渴望,这是处理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父母正确认识自己的期待,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背后,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又过高了?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其实和这个理论有点相同,就是换位思考,站到孩子的角度、高度,去猜想孩子想要的是什么,体会孩子的期待。不久之后,无意中看到一个妈妈也写了一篇文,说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很难。比如她正忙着,孩子却一直粘过来想要妈妈陪她玩,她最后发火了,因为她觉得她已经和孩子说了好几遍,她正忙着,让孩子自己玩,她认为孩子此时应该要知道不要打扰妈妈了。这就是她认为已经站在了孩子的高度上。可恰恰,她并没有做到,她所认为的孩子应该要做的,应该不要打扰妈妈的想法,正是她自己对于孩子的期待,她希望孩子应该要理解她、体谅她,应该要乖乖地在一旁自己玩耍,直到她忙完。而孩子没有达到她的期待,所以她发火了。其实孩子多无辜啊,孩子的期待是什么,也许是有一个好玩的游戏想要和妈妈一起分享,也许是就想和妈妈一起玩,此时如果妈妈能抽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抱一抱孩子,或是和孩子玩一个手指操小游戏,然后再和孩子约好,忙过多长时间再来陪她,或者给孩子安排一个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约着比赛一下看妈妈和孩子谁做得更好,既满足了孩子需要妈妈的渴望,又给孩子安排好了可做的事情,约好了独自做事的时间,孩子有了妈妈的承诺,有了爱的安全感,又怎么会还一直粘着妈妈呢?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安慰孩子,而是常常会觉得,我都安慰你这么久了,你怎么还不听话呢?我觉得你长大了,应该能听懂这些道理了,可你怎么还不听呢?于是安慰着、安慰着,期待落空了,怒火便熊熊燃起了。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多?常常都是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了,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了,应该能做什么事了?在这种期待之下,如果孩子没有做到,父母的期待落了空,就很可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紧张。比如有的妈妈抱怨说孩子认生,看到别人不爱打招呼,没有礼貌。不爱打招呼,这只是孩子的一种行为表现,妈妈有没有更深地去思考一下,孩子不爱打招呼的背后,是有什么样的心理?也许是害怕陌生人的逗弄,也许就是因为内向,也许是害羞,也许是因为某件事不高兴了心情不好......而你没有去深挖原因,要么一味地要求孩子和别人打招呼,要么就是批评孩子没有礼貌,长此以往,孩子肯定是越来越不爱和人打招呼。其实换做是你自己,一天到晚看到陌生人,你愿意也总打招呼吗?

 

  孩子开始学习了,也许是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等上了小学后再开始学知识,父母的期待也就越来越多。学兴趣的,希望孩子能学有所长,最起码能做到坚持吧,上学后希望孩子能认真学习,这样的期待当然很好,我也会有,但是如果孩子达不到你的期待时,你要怎么做?是批评孩子,责怪孩子,还是帮助孩子,给孩子鼓励?

 

    孩子的心其实是很敏感的,是最需要被认可、被爱、被理解、被尊重、被欣赏的。如果我们不被自己的期待所指使,放低自己的期待,先感受到孩子最渴望的,给予他们理解与爱,然后再来对待孩子的行为,或是纠正,或是鼓励,或是引导,是不是会更加容易,也更被孩子接受一些?

 

  附上萨提亚的目标,美好&和谐

  我和你的目标——
  我想爱你而不用抓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咎;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而且能彼此润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