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小米4岁5个月9天。
周日的下午,去听了一场讲座,人称北京花婆婆的保冬妮老师,关于“在图画书里寻找孩子的身份”,一场亲子阅读的精彩讲座。

“文化身份来自于童年的记忆,
在古老街道逐渐消失的今天,
只有记忆是无法抹去的。
这些记忆对孩子很重要。
有根的孩子即使长大了,走的再远,
也能像怀揣地图一样能找到回家的路,
他始终不会迷失在精神三岔路口,
而知道自己的方位,自己会走向何方。
无根的孩子,变成了雨中的浮萍,
它不知道自己是谁,也无法找到寄托精神的彼岸……”
这是讲座的主旨。保冬妮老师一直致力于创作和推荐国产的原创绘本,尤其是她自己为孩子所创作的那些书,无不在宏扬中国文化。中国那些美丽的传统节日、中国丰厚的语言财富、中华民族的丰富感情......在这些书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展现。第一次让人发现,原来国产原创绘本不只是有打打闹闹,不只是有说教,原来,同样可以这么美的!
讲座上,保冬妮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再见》、《九色鹿》、《荷灯照夜人》、《水牛儿》、《跟着姥姥去遛弯》等原创绘本。而很幸运的,在转发微博活动中,被抽中了幸运家庭奖,获赠了保冬妮老师创作的五本绘本----《再见》、《九色鹿》、《水牛儿》、《不金鱼儿》和《花娘谷》。
美滋滋地带着这五本书回家,美滋滋地接受小米的喜悦与兴奋,再美滋滋地和小米一起读这些书。

读的第一本,是小米早已对故事烂熟于心的《九色鹿》。该同学其实只是通过听手机里的故事,才知道了九色鹿,却从没读过相关绘本,更没见过有关九色鹿的图画。可偏偏一看这本书的封面,小人儿立马就肯定地大叫“九色鹿!”就象保冬妮老师说的,在当当上一搜,就能搜出各种版本的《九色鹿》,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流传太广了。那么保冬妮版的《九色鹿》有什么特色呢?
其一大概就是这相当精美的画风。由著名画家刘巨德教授吸收和采纳了敦煌壁画式的绘画风格,更集中了中国传统的线描、工笔等特点,尤其是九色鹿,用半透明的笔触描绘出了它的灵秀,它的光芒,以及无与伦比的美。《九色鹿》的故事本就是源自于古老印度的一个佛教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上就有一幅关于九色鹿的壁画。所以用这样的壁画风格来描绘,更让人觉得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美伦美奂。
其二就是书中的语言了。市面上《九色鹿》的版本虽多,但大概只有这一本,是采用第一人称,是从九色鹿为主角,从九色鹿的角度来阐述这个故事吧。书中的语言相当地诗意,又带着点淡淡的哀伤。在给小米读这本书时,我读着这些文字,真是觉得字字珠玑,自己也忍不住被九色鹿给感染了,那份清愁,那份轻盈。“我的家在恒河之畔,那里的阳光五彩斑斓。嫩绿的草地上有我的同伴,一个秘密就藏在我们中间”“柔美的夜色啊,树叶如花为你起舞。宝贝们安睡吧,宁静的大地铺下了舒适的睡床”“不要打扰我,你这个黑夜的精灵。菩提树是我的华盖,椰林是我的屏障,恒河是我的母亲啊,他们都在守护我”......读着这样诗意的句子,你的声音是否也会象一样放得柔之又柔?这样华美的句子,只有中国的文化里才有啊!
小米在看这本书时,一直是静静地听着我读,始终不曾打断我。看完之后,轻轻地叹了一声,“啊,九色鹿!”我想她应该也是被感染了吧?

读的第二本书,是《再见》。看介绍,还说这是一本兔年的贺岁书,因为书中有一只布布兔。但在我看来,贺岁的色彩倒在其次,最让我喜欢的,是书中小男孩对于友情的追逐,对于分离的不舍,对于再见的忧伤。小女孩西西搬家了,小男孩耿耿于怀于还没和西西说再见,他找到了西西忘记带走的一只布布兔,心心念念想要当面和西西说一声再见。妈妈最终带着小男孩找到了西西的新家。小男孩一见到西西,张口就说“西西再见”----他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而西西则觉得很奇怪,“你应该说‘你好’,走的时候才说‘再见’!”书的最后,小男孩要离开了,妈妈告诉他,说再见是为了能再次见面,于是小男孩很开心地大声喊起来,再见......
说说我的读后感。首先非常佩服书中的父母,能够体会到孩子的心情,能够满足他的心愿。有多少事,我们总是以“算了”“别傻了”“别想太多了”类似这样的话把孩子的心愿给打发了?得好好地警醒一下自己啊!其次,书中小男孩的心愿与情感,那么地单纯,又是那么地真实。再见、分离,对于大人来说,是相当稀松平常的,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不啻是成长的一个个关卡,一个个仪式,骤然的分离,让他们充满了想念与悲伤。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得读幼儿园时,邻居一个小男孩要搬家离开的情景。我们楼上楼下地住着,我就坐在门槛上看着小男孩上上下下地随着父母搬行李,最后他把一堆的小画册送给我,然后离开了。孩童时的友情与分离,是不是会让人猝不及防,无奈而忧伤?就象小米,总是念叨着要回福州和她的果果姐姐在一起,分离让她们更加思念对方。谁说孩子是不解情感的?他们的情感才是最真挚。就象书的最后写着这么一段评论----“每逢这时,脚步已经跨出了时光的门槛,但是心灵却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就如同我们的记忆,从来不会仅仅追随脚步,而背离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描画的场景,都是广州的一些古老建筑,西关大屋、骑楼和东山洋房,这些美丽元素在广州亚运会时已经大多被拆除了,此书也是在和它们说再见,同时也用画笔留下了这些记忆。
《水牛儿》和《小金鱼儿》,同属“北京记忆----小时候的故事系列”。对于北京本土长大的孩子来说,书里的童谣、场景一定都会很有生活认知感。而对我们这些漂来的人,也算是长了见识了。比如说北京人把蜗牛叫做“水牛儿”,还有一首相当好听的童谣“水牛儿,水牛儿,先出那犄角,后出那头儿喂”,书中还附有曲谱,所以当我对着曲谱唱出这首我其实从来没听过的童谣时,小米又惊又喜地看着我,接着就要求我连唱了好几遍。《小金鱼儿》讲述的则老北京老胡同里走街窜巷卖金鱼的场景,当然还有小男孩的童心幻想之旅。

对我来说,《水牛儿》让我触动颇深。同样从书中看到了一个好妈妈。书中的小女孩问妈妈,为什么别的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会开着车来学校接孩子,而自己的妈妈要挤公共汽车,遇到雨天堵车的时候,妈妈就只能走到学校。为什么不买车呢?如果你有着相同的情况,你会怎么回答孩子?孩子上学后,难免会互相之间有些攀比,你该如何应对?书中的妈妈很聪明,她没有对孩子说没钱之类的话,只是对孩子说“宝贝儿,你听......”啊,雨水落在不同的东西上,它们发出的声音有高有低,清清脆脆、叮叮咚咚......“宝贝儿,你看......”,雨珠儿落在叶子上,一个个滚圆的透明珠儿从美人蕉的叶子上滑下来......雨中行走的母女,她们那平淡而充满情趣的生活和淡定、从容的心态,是不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去抱怨生活中的不足,这大概是《水牛儿》带给我们的回味与思考。
《花娘谷》,一本关于节日的书,一本很点乡土气息的书。许多年以前,外婆嫁到了那一山都是狗尾草的茅草谷,带来了一牛车的海棠树苗作为陪嫁。在村里人稀罕的目光下,外婆和外公在房前屋后种下了N多棵海棠树、梨树、桃树......后来,村里的人也开始效仿起来,也通过这些果树而得到了丰收,改善了经济。茅草谷也变成了花香满山的地方。外婆去世后,村里人念着她的好,开始管这里叫花娘谷。
看这本书时,小米同学先是看了回忆里的外公外婆的画像,再看到最后外公独自坐在花海中想念外婆时,问我,怎么外公变这么老了?我说是啊,你看连外婆最小的女儿桃花都生了孩子,就象爸爸妈妈生了小米一样,小米的外公外婆也就跟着变老了啊。小米同学若有所思,然后赶紧申明,“我的外公外婆,才不象书里那么老呢。他们还没老!”
小米所关注的,是书中人物的变化,以及那满目的桃红、杏粉,满页的浪漫。而我,在读到外公于花朝节这天在花海中想念外婆时,不知为什么,就是那么几句话,那样一个画面,让我的心中也跟着充满了忧伤,竟几欲哽咽了----“那一天,外公总爱带上一盘外婆爱吃的百花糕,坐在半山腰,看那起起伏伏、深深浅浅的一沟花海。他念叨着:‘花儿她娘,我来看你了。你还是那么好看哪!’”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