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地艺术品拍卖有冷有热

标签:
2023艺术品拍卖收藏季涛 |
分类: 艺术品市场 |
刊载于《艺术市场》杂志2024年第1期
随着2023年末的临近,内地的艺术品秋季拍卖基本收官。一年来的艺术品二级市场现状如何?能否在疫情之后形成报复性消费?为观察这两个问题,笔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规模较大的七家内地拍卖企业,将年内两季拍卖的总成交额与疫情前的2019年的成交额予以对比,并选取分析了几个艺术板块。

一、市场成交不足,价格处处在“恐高”
经比较后发现,这七家企业秋拍的成交额都不如各自春拍的成交,秋拍成交额环比春拍下降了37.82%。显而易见:秋不如春;而2023全年拍卖总额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也下降了17.89%。说明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并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成交水准。事实上,2023年的春季拍卖征集时间并不充足,多数拍行二、三月份刚刚补办了因疫情推迟的2022年秋季拍卖,六、七月份就又开始了春拍。七家拍行中有三家的2022年秋拍是在2023年补办的,成交总额达38.84亿元(其中保利成交了23.58亿元,荣宝6.82亿元,西泠8.44亿元)。这一部分数据无法统计在2023年春秋两季的业绩里。相比之下,2023秋拍的征集时间相对充裕,成交却不如春季,可见市场面对的下行压力。
这一年,上述七家拍卖行共有5件拍品过亿元,162件过千万元;而他们在2019年过亿元拍品有7个,过千万拍品202件。比较而言,2023年市场上的出价“恐高”情绪十分明显,拍卖及藏家对市场交易都保持审慎的态度。究其原因,在于内地年内的许多经济数据未尽如人意,经济走向不够明确,诸多不利因素造成市场流动性的紧张。这使得艺术市场上的藏家出货回笼资的情况明显的增多,而买家却采取着多看少动、低买高放的策略。
由拍品成交率和平均价格的角度观察,七家拍行两季拍品总数53581件,拍出了其中的41331件,成交率77.14%;2019年两季共上拍53348件,成交40726件,成交率76.34%。成交率相比2019年稍高。2023年成交拍品的单件平均价格为32.91万元,而2019年的平均价格为40.85万元。2023年比2019年每件拍品成交少了近8万元,减少19.44%。这一方面表明,当市场买气不足的情况下,拍卖行有意降低了拍品的估价,尽可能保证成交,减少流拍的产生;同时也说明,买家出价十分“恐高”。事实上,2023年的拍场上,更多的拍品是在底价附近成交的,那些激烈竞争、势在必得的场面比以往少了许多。
二、板块轮动,书画坚挺现当代弱势
相比各个艺术板块,古代书画在数量占比上并不很大,甚至,多数的拍卖行都不拍古代书画,或者将几张古书画混在近现代专场中。但由于古代书画具有多重的市场价值,更加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因而,一家拍行能否推出高品质的古代书画专场,常被视为其拍卖实力是否强大的衡量要素。经统计,内地古代书画经营实力较强的五家拍卖行2023年的板块总成交额为23.43亿元;而2019年五家的全年成交额24.03亿元,相比减少了2.50%。比起两季总成交额的滑坡,古书画成交的减少并不算多。表明古代书画在整体市场处于弱势时依然得到了强力追捧。其重要原因之一,有不少收藏家放出了一些难得一见的古书画精品。春拍时,中国嘉德上拍的包括明末清初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人作品在内的《画中九友集册》拍出了1.74亿元,北京保利把元代赵孟頫小楷《临黄庭经》拍到1.817亿元,另一件乾隆皇帝题赞,金廷标所绘的《平定西域五十功臣像赞》在保利也拍出了9200万元,南宋张即之的《楷书卷》则在嘉德成交于6900万元;到了秋拍,嘉德2.88亿元拍出的元代王蒙作品《涤砚图》,保利5692.50万元卖出的南宋朱敦儒的信札《与益谦郎中札》,永乐以5175万元成交的清初恽寿平《载鹤图及致王翚信札两封》和2300万元成交的王时敏《春日山水》等等,都是拍场上难得一见的古书画精品尖货。
2023年,内地近现代书画板块实力较强的五家拍企的总成交额为36.47亿元,而2019年全年的对应成交额33.46亿元,增加了8.90%。这两年上拍拍品数量相差不多,说明近现代书画板块市场也十分的坚挺。虽然许多“普货”拍品的成交价并不尽如人意,但难得一见的精品、生货仍旧大受欢迎。比如春拍嘉德有9200万元成交的傅抱石《云台山记图卷》,7820万元拍出的吴冠中的作品《丰收》,保利有9200万元成交的张大千《巨然晴峰图》;秋拍嘉德拍出了两件过亿拍品:1.45亿元的齐白石作品《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和1.15亿元的张大千作品《红拂女》。
近年来,海内外现当代艺术市场都较为火爆。2023年内地现当代艺术品拍卖实力较强的五家拍卖行的板块总成交额为12.02亿元,比起2019年对应的成交额15.31亿元,减少了21.49%。这个成交额相比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两个板块都要弱。也许是前几年这一板块,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板块上涨多了之后的适当回调吧!具体来看,春拍中,中国嘉德以2875万元成交了吴冠中的作品《彩面朝天》,北京永乐的一幅奈良美智的《但是,没什么让我失望的》拍出了2380.50万元,上海嘉禾将陈逸飞的《上海梦》拍到了2530万元,西泠2231万元成交了颜文樑的油画对屏《日月光华》;秋拍时,嘉德的一幅吴冠中《北京雪》拍到了3047.50万元,永乐的吴冠中《嘉陵江》以2127.50万元成交。上述价格与2019年这一板块不少拍品在5000-8000万元之间成交的境况差之甚远。
近年的当代艺术市场随着年轻一代藏家新的欣赏口味而日渐火热。尤其一些70后、80后,甚至90后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创下拍卖成交新高,引发市场的热情关注。在2023春拍中,黄宇兴的《九龙图》、王兴伟《无题(卖拐)》、王光乐的《水磨石NO.11》、秦琦的《阿里巴巴NO.1》、陈飞的《小张》等作品都拍出了不错的成绩。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创下个人最好的成交纪录,像陈可的《斗牛士》、仇晓飞的《透视》、闫冰的《有风景的土豆》、季鑫的《落地灯与鸢尾花》等等。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创纪录成交在整个拍卖场上的价格占比也许并不显眼,但因其所代表的艺术群体和所对应的收藏群体的规模,必然预示着艺术品市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秋季拍卖中,当代艺术拍品破纪录的数量明显减少了,也算价格出现“恐高”调整吧!而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拍场上出现了更多的90后艺术家的作品,而且拍价上升很快,这里包括张子飘、孙一钿、高露迪、张月薇等90后艺术家。90后作品这么早就进入到二级市场,引起了业内人士看法上的很大分歧。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这反映出市场对价格逐渐高企状况下的调整,需要转去发掘价格在低位、更具可塑性的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一种“避高就低”,“恐高”与“抢低”共存的现象。
三、高处不胜寒,低位机会多
笔者以为,拍场出价“恐高”,是因为价格越高的拍品买家越少。经济环境不佳带来资本流动性缺乏,人们的风险厌恶就会上升,买家数量因而减少,由此导致拍卖场上难以充分的展开竞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价位艺术品常能体现出作品的重要性和珍贵稀缺性,更值得加以珍藏。但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由于买得起高价艺术品的人数量有限,高价品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投资回报未必会很高,这归因于其回报边际效应已经趋向于递减。
雅昌艺术网曾在2022年做过一个艺术品价格区间年复收益率的对比统计。研究表明,收藏8-10年后,有两个购藏价格区间年复合收益率最高:5-10万元和50-100万元;收益率其次的价位在1-5万元区间;而收益率最低的价格区间在100-500万元间和500万元以上。可见,投资回报最好的区间大多不会在高价位上,而是那些人们都买得起的价格。当然,价位过低的作品品质大概率也不高,收益反而会下降。因此,选择那些品质优秀,作者被人们看好未来,价格还在低位的艺术品可能是藏家们的首选。
只要对藏品的选择得当,低价艺术品可能比高价品有更大的增价空间。尤其趁那些有着未来艺术发展前景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很贵时“进场抄底”,是极好的投资策略。当然,这些低价藏品并不包括那些知名艺术家的“普货”作品,而是指有着独特创新个性与发展前景的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次秋拍中,80后,尤其90后艺术家作品受到更多关注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四、市场缺资金,但不缺亮点和热点
2023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有些萎靡不振,但却并不缺少亮点和热点。2023年是中国嘉德成立30周年,于是他们征集到许多难得一见的艺术精品,也获得了很好的成交。陶瓷原先是嘉德的弱项,但2023年嘉德春拍的陶瓷类拍品成交占比从2019春拍的5.69%上升到了12.47%,增长显著。其15个陶瓷拍卖专场多数按照收藏家的私人堂号设置,强调了收藏家品牌的附加价值。其中香港著名瓷器收藏“天民楼藏瓷”的明清瓷器专场40件拍品100%成交,总成交额达到9998万元,其中两件拍品成交价突破了千万元。
北京诚轩擅长经营古钱币,近两年在机制币拍卖领域创下了不少世界纪录。2023年春拍,一枚“民国十五年张作霖戎装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银币样币”被诚轩拍出了1725万元。这是一枚民国初年天津造币厂试铸的钱币样币,并没有公开发行,存世量只有八枚,十分珍罕。
精于文房四宝业务的西泠拍卖在2023春拍中,将一方纪晓岚收藏过的“铭青花端砚”拍出了586.50万元。这方砚台曾著录于纪晓岚藏《九十九砚斋砚谱》和《阅微草堂砚谱》。同在西泠春拍,一串“天之骄子”的金镶翡翠珠子项链,长56厘米,是由41颗缅甸木那坑玉珠,由18K白金链镶嵌红宝石的顶级阳绿翡翠珠串,最终拍到了2047万元。这样的成交价格是近年来拍卖场上难得见到的。
在北京保利的秋季拍卖中,上拍了一件明代的的“黄玉凤首神面人形象”。这枚玉人头像五官雕刻的十分夸张,凸出的大眼、大耳、阔嘴和高隆的鼻子,脸部的特殊纹饰,怒张的嘴、獠牙和锯齿形牙,额上一对卷曲的大犄角等特征,呈现出半人半兽的威严,是古代蜀人在审美方面别具特色的产物,反映了古蜀人的特殊崇拜,更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雕像多有相似之处。这尊高6.4厘米的玉人头像最终拍出了2357.50万元。
一组由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等数十位著名学者致史学家陈垣先生的七百多通书札在西泠秋拍中拍出了3197万元。这是艺术市场出现的体量最大、级别最高、学术文献价值最大的一批学人手迹和珍贵研究文献。而在中贸圣佳的秋季拍卖,一封当代作家王小波于1984年写给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表达自己出家意愿的信函,未拍先火,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轰动,讨论度超过2500万次。最终,这封信拍出了25.30万元。同场秋拍,中贸圣佳还将一个重约151克,清初著名雕刻家杨玉璇所刻的“寿山田黄石古兽把玩”,拍到了1472万元的高价。
总而言之,由于经济环境的原因,2023年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不太尽如人意,但拍场上仍然不乏形形色色的艺术精品出现。2024年的艺术市场将会如何走向,我们也将拭目以待。可以肯定的是,拍场上还会涌现出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艺术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