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木构建筑与壁画珍品的高平开化寺
(2023-12-29 20:19:51)
标签:
山西木结构寺庙宋代壁画高平 |
分类: 艺术与欣赏 |
为了欣赏宋代的建筑和壁画艺术,我驾车来到了山西省高平市的开化寺,这是一座以宋代木构建筑和宋代壁画著称于世的千年寺庙。
开化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陈区镇王村东北约2公里的舍利山上。据寺内《重修开化寺观音阁记》载:“距泫城三十里有舍利山,山上建开化寺,盖武平二年创也。”说明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初名清凉兰若,在唐武宗会昌五年灭佛时,寺院被拆毁,后于晚唐龙纪、大顺年间(889—891年)重修。北宋天圣八年(1030)《泽州府舍利山开化寺填图铭记》已将清凉兰若寺,改称开化禅寺,也叫开化寺。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修大雄宝殿,宋元祐、绍圣年间(1086—1098年)再次兴工,此时绘制了大雄宝殿内的壁画,金皇统元年(1141年)建观音阁,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
来到舍利山半山腰。周围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峰高路险,东有遇仙山,西有西甲山,北有龙王山,东南有大佛山,中有四坪山。舍利山高峻秀美,松柏苍翠,松柏茂密,路转峰回,鸟语花香,泉溪相映。山脚下有一座水库,波光潋滟,青松翠柏环绕其间,真是一块清净幽雅的洞天福地。
一条数百级的石头台阶向上通往了开化寺,如有一条高高的“天梯”使得这座寺庙得以居高临下。而站在最下面向上仰望,却一点寺庙的踪影都看不到,只有到了半路“小荷才露尖尖角”,真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一千年前,北宋名将韩琦登山游览开化寺时曾写下过“蒙山崦里藏神宫,朝光暮翠岚光浓。枯松老柏竞丑怪,危峦峻岭相弥缝。”的诗句,将环抱着寺庙周围的山林描写的十分生动。
爬上“天梯”,来到庙前。这里耸立着一座二层楼阁式的山门,山门两侧是钟鼓二楼相衬托,显得更加雄奇壮观。山门也叫大悲楼,外观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城门楼。大门两边有一幅篆书书写的对联,把整个开化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做了一个高度的总结,上联是:“开门见数峰,流水白云常自在”下联是:“化迹空三藏,落花啼鸟总真如”。像是说寺院坐落在这白云之上,非常的自由自在,其禅的意味与环境自然非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大悲阁高峻挺拔,巍峨壮观,平面方形,下面为门洞,上为重檐九脊顶,上施琉璃脊饰,筒板布瓦盖顶,中有护墙,四面开门洞,外有围墙,在其平基处设置滴水檐,为明清时的遗物。
大雄宝殿把寺院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其建筑在高1米多的砂岩石台基上。殿身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正方形,单檐九脊顶,筒板布瓦盖顶,上施琉璃脊饰和吻兽,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前檐的檐柱上刻有施主姓名和年月题记,为该殿提供了确凿的记载。殿前檐明间开隔扇门,后面开板门一道,两次间设破子棂窗,殿内可前后穿行。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六椽栿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是我国古建筑中抬梁式的建筑,宋代建筑的结构特点相当明显,用材合理规整,整个建筑充分显示了精巧秀丽的建筑风格,疏朗简洁。大雄宝殿创建时间在宋熙宁六年(1073
唐代建筑讲究的是斗拱硕大,出檐深远,给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感;宋代建筑则变得更加柔和,它的屋角飞檐向上飞起,非常利于采光。唐代建筑屋顶大多采用的是庑殿顶,宋代建筑更多采用歇山顶。唐代建筑廊柱间基本为等分分布,而宋代建筑常常是中间的最宽,两边的较窄。唐代建筑的柱子比较短一些,屋檐很大一些,比例甚至是1:1;但是宋代的柱子明显的加高了。唐代建筑的窗户大多为直棂窗,窗户都比较小;宋代的窗户和门窗太自由了,宋代的窗户首先是开的比较大一些,便于采光,而且在整个廊柱、檐柱,都会开有很多直棂窗,更加灵活多变一些。
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满了壁画,总面积有88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宋代壁画中面积最大、独具特色的珍品。画面上还有画师郭发写的题记,不但记下了他自己的姓名,还记下了壁画创作的时间,是宋代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起始绘制的,可惜没有记下完成的时间。从这组900年前的艺术品可以看出,画师郭发是一位对人物、山水、界画都很精通的画家。界画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壁画的保存情况,各部分不同。宋代时,佛教进一步汉化,并且进一步和儒、道教相融合,因而开化寺的壁画已经是汉化了的佛经故事,以反映忍辱、施舍、行善为主要内容的本生故事。
在佛教的壁画中,佛像画、讲经说法图是重要的内容。开化寺大雄宝殿所绘的讲经说法图为坐像。佛祖释迦牟尼结踟趺坐在莲花台上,作说法印,背后是背光,头顶上有宝盖,二飞天盘旋飞舞。两旁是众菩萨、诸天部、比丘等。在画面上,所绘人物,个个表情各异。整个画面祥瑞和美,一派佛国极乐世界。
西北两壁的壁画保存较好。西壁绘画的构图采用连环画的形式。中间—组是说法图,画的是西方净土世界日月灯光如来佛故事、华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转轮王舍身供佛故事等。两侧是本生故事,南面一组绘“须阐提太子本生”故事,故事见《贤愚经》。画的是波罗捺国须阐提,因叛臣罗睺篡国,偕父母逃亡,途中粮尽,父母饥饿,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以救之的故事。中央一组绘“华色比丘尼”故事,转轮王舍身供佛以及西方净土世界日月灯光如来等,北面一组绘“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舍头本生”故事。“华色比丘尼”的故事画得最为精彩。佛经中讲述的故事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华色比丘尼遭到的种种不幸。她在回家的途中,丈夫被毒蛇咬死,她的两个儿子,一个被洪水淹死,另一个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强盗掳去,霸占为妻。这个强盗很快就被官府捕获,处以极刑;她也被作为强盗的妻子一同活埋。但她幸而没有断气,后来得到释迦佛的点化,皈依佛教,终于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壁画中“刑场”一段画面,表现的是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被处决时的情形,但赋予了中国的乡土风情和内容。画中一个骑白马穿红袍和一个穿绿袍的官吏,由一群随从簇拥而来,华色比丘尼和她的强盗丈夫身带枷锁,被刽子手推到土坑边,坑旁还有两个手执铁锹的刽子手,正准备行刑。这一段画面仅占二三十厘米见方的篇幅,众多人物却神情各异,复杂的情节内容刻画得鲜明生动,完全可以同当时精美的卷轴人物小品媲美。“善友太子本生”故事,见《大方便佛报恩经》,画的是善友太子不怕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入海求得摩尼宝珠,却被其弟恶友太子所夺,并被刺瞎双目,流落异邦,与梨师跋王女儿结亲,终于回国团圆的故事。
北壁因开板门一道,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是观音法会、“鹿女本生”、“均提出家”和“西方净土变”等故事,下部绘男女供养人像,郭发画师写的题记也在这里。观音法会乐舞的一组壁画,画的是酬神演出的场景,画面精彩,场面宏大,舞台的上方所绘佛像高高地坐在上面,前面有两个人对舞,两旁是乐队伴奏,一边六个乐伎,乐队中有的拿笙,有的拿箫,还有笛子、拍板、琵琵等。画面上还有其他执事人员,亭台楼阁高峻,一派欢乐的气氛。 “鹿女本生”故事,见《报恩经》论议品。描绘母鹿生女,为修道仙人收养,后被波罗捺王迎娶为妃,生五百太子的故事。画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双目、流落异邦、回家团圆等情节,都是那样栩栩如生。画中的宫廷贵族、官吏学士、僧侣道徒、耕织渔牧、商贾贩夫,乃至于盗贼恶徒等,都是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
在大雄宝殿的北壁上,有两组供养人画,就是那些出钱建寺庙的供养人,他(她)们把自己的像画在墙壁上,表示该殿的佛、菩萨是他(她)们所供养的。所绘人物形象表现生动,衣纹服饰真切,极其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
开化寺壁画不仅内容非常丰富,人物众多,而且涉及面相当广泛,从宫廷贵族到僧侣道徒,从耕织渔牧到商舶航运,从官吏学士到盗贼恶徒都包括在内,画面上的生子、聚亲、逃亡、乞火、割肉救母、刺瞎双目、流落异邦、回国团圆等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离奇。内容以说法图、本生故事为主,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战争、科技、刑法、官吏等各个方面的状况。画面精致,构图严谨,笔力遒劲。画技之精,观之令人叹服。开化寺壁画,是山西仅存的宋代壁画的优秀作品,堪称是我国壁画艺术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