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当代书画市场下滑投资季涛 |
分类: 艺术品市场 |
刊登于《艺术市场》杂志2021年第3期
当代中国书画与近现代书画间的时间边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划分,笔者根据业界的习惯,将艺术家的主要成长与创作经历都在新中国时期的书画作品称为当代书画。
一、当代书画对艺术市场的推动
由于当代书画,尤其是艺术家在改革开放之后创作的作品与其欣赏者的思想观念、鉴赏水准之间没有“代沟”,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够最早被收藏家们所认识、理解与追捧。参与书画创作的当代书画家群体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数量很大;而喜爱和收藏当代书画的人群同样也最为广泛。相比起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和瓷器市场,当代书画作品的藏家群体一直是最大最广泛的。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初崛起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当代书画占据了其中很大的份额;而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当代书画的投资效益也是最好的。例如,根据雅昌艺术网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拍卖记录,1997-1998年间,当代书画家范曾、王明明和史国良八平尺作品的价格大约在10万、3万和2.5万元左右;而到了市场最好的2011年,三位画家相应尺幅、题材作品的价格已经上涨到280万、80万和90万元,增长了大约27倍、25倍和35倍。由此可见,更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书画对早期的艺术品市场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面向社会普及书画知识和收藏观念上起到了广泛的推动作用。
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伴随着藏家对于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收藏观念的不断深入,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收藏品种。书画领域渐渐被细分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当代水墨以及当代书法等板块。人们逐渐认识到,包含较多历史、文献、考古等价值的文物艺术品更为值得收藏。因而,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成交价格在本世纪初走出了一路上扬的行情,其投资增值效果更为明显的优势逐渐被收藏者们所接受,其在拍卖场上的风头慢慢盖过了当代书画。
二、当代书画市场的调整
经过2003-2005年,2009-2011年两个市场高峰阶段,艺术品市场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上涨。尤其在2010-2011年间,拍卖场上出现了一些大尺幅的当代书画精品,创下了众多艺术家作品的拍卖纪录,很多纪录至今都未曾被打破。由于当时整体艺术品的价格涨幅过大,所以自2012年起,内地艺术品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回调,开始自发挤出市场上的价格泡沫。调整自然是泥沙俱下,涵盖了艺术品市场的各个品类,但古代艺术品、工艺品下滑的程度却不如当代书画下滑得更多。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严厉打击了礼品雅贿市场。这对于以往有着重要礼品需求的当代书画市场是一大利空。2013年以后,当代书画市场出现了进一步下跌,2014-2016年间成为了当代书画市场的低谷期,拍品平均价格下跌到2011年拍卖价格的三四成,甚至更低。
近些年,艺术市场重精品、轻普货的收藏趋势也同样出现到了当代书画市场中。比较而言,那些精品、确真、生货作品的跌幅相对较小,而那些属于水平不高、模棱两可、应酬之作的普货、大路货跌幅最大。
笔者选择了一些当代书画领域的代表性画家和书法家,将他们的某些作品在2011年前后的拍卖价格,与近两年同等尺幅、相似题材作品的拍卖价格进行了比较。为了排除其他市场因素的影响,所有作品的价格均选自中国嘉德的春秋大拍与四季拍卖的成交记录。
笔者在当代画家里选出了五位,首先将范曾先生创作的,2011年在嘉德秋拍276万元拍出的八平尺作品《琵琶行》与2020年秋拍138万元成交的作品《老子出关》进行价格对比;类似地比较,还有王明明先生创作的,2012年3月80.50万元拍出的八平尺作品《相逢把酒图》与2019年秋拍43.7万元成交的《竹林七贤》;史国良先生创作的,2010年9月91.84万元成交的八平尺作品《赶集》与2020年7月41.40万元拍出的《丰收的喜悦》;徐希先生创作的,2011年9月7.82万元拍出的九平尺作品《江南三月》与2019年6月3.45万元成交的《清漓烟雨图》;方楚雄先生创作的,2011年春拍63.25万元拍出的八平尺作品《玉兔呈祥》与2019年3月21.85万元成交的《幽谷鸣禽》。




笔者又选择了三位当代书法家相同尺幅、相似内容的作品,有沈鹏先生2011年3月9.78万元拍出的四尺斗方作品《草书七言诗》和2019年10月1.73万元成交的《草书七言诗》的价格对比;有刘炳森先生创作的,2011年9月23万元拍出的八平尺作品《隶书五言诗》与2020年7月3.45万元成交的《隶书-长相思词》;有欧阳中石先生创作的,2011年12月9.98万元拍出的四尺斗方作品《行书》与2020年11月2.53万元成交的作品《行书》。


通过上述不同时期类似作品的价格对比可见,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当代名家绘画作品的市场价格仍停留在上一次高峰期价格的四五成位置。名家书法作品则下滑得更多,如今价格基本是上一个高峰时期价格的二成上下。很明显,2011年前后购买了当代名家书画作品的藏家基本上都处于被套状态,投资回报率均为负数,尤其对于当代书法作品的投资亏损会更多。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近年来当代书画市场上见不到2011年前后市场上出现的那些精品大作,因为藏家们更舍不得将心爱之物亏本出手,而期待有朝一日那些精品会更快地上涨回去。经数据对比也不难发现,拍卖行目前上拍当代书画的专场数量、拍品数量以及成交价格都比十年前减少了很多。
出现价格明显下滑的,主要是最早进入拍卖市场的当代知名画家作品。其中也有例外,比如何家英先生作品的当前价格与2011年时相差并不大。那些较晚进入市场的画家作品价格下滑程度较小,甚至还有上涨的;尤其近十年内艺术创作成果显著和市场经营成功的一些年轻画家的作品市场不但没有下滑,反而一路上扬。
三、当代书画市场下滑的原因
除了上述高峰时期涨幅过大需要挤出价格泡沫,以及藏家收藏观念转变和礼品市场消失所产生的对当代书画市场的影响外,笔者以为,还有一些导致2012年以来市场下滑的因素。
1、当代书画精品资源短缺。一般来说,艺术家创作的普品比精品的数量都要多出几倍到几十倍。收藏理念逐渐成熟的藏家对于精品的需求日益增多,出价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对于同等尺幅的精品和普品,如今价格差异已经有了几倍到几十倍之多,两极分化的结构化倾向愈加明显。
2、赝品伪品充斥市场。在各类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假画越来越多,当代名家书画作品的仿品比真品数量也许超出十倍以上。名头越大,赝品就越多。这对于市场信心的打击毋庸置疑。也因此形成画家保真、证据链流传清晰的作品与那些模棱两可没有出处的作品价格差距被拉开了至少几倍以上,同样是两极分化。2018年初公安部对“假画案”的刑事审理事件,给当代书画市场必然带来更多的压力,藏家在参与书画交易时则更为谨慎。
3、近几年对某些美协、书协官员违规违法行为的打击以及业界对于艺术机构职位与艺术水准不相称现象的舆论抨击,都影响到了当代书画市场,给藏家们上了一堂堂教训课。收藏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估官员型艺术家的作品,开始更为看重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
4、当代书画市场诚信、规范运作不足。艺术家的代理画廊、经纪人操作不遵规矩不守约定,造成价格不透明,水分多,画廊代理不够专业,急功近利;一些书画家违约私下低价售卖作品;某些当代书画家艺术水平一般,却精于市场炒作,通过自办展览,冠以“当代第一”、“再传弟子”、“书画大师”等称呼,拉高个人知名度,许多不懂行的投资者、艺术爱好者盲从轻信,投资因此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