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的“天马”为何至今难以落地?

标签:
艺术金融抵押贷款基金拍卖季涛 |
分类: 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理论与实践 |
艺术金融难以普遍与规模化运作的主要缘由在于:艺术品大多具有难以找到相同或相似品的“孤品”特性,因表现题材千差万别、艺术水准不同、创作年代不同、尺幅大小不同,类比确定作品的真伪和估价就比较困难。艺术品市场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是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同样是齐白石的作品,他早年作品与晚年所画差别很大,其人物画与花鸟画的存世数量不一样,其精品与应酬之作的艺术史地位不同,因而其作品的鉴定估价往往很难通过简单对比来完成。
而金融机构擅长于程序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运作,因此在与个性化极强的艺术品市场对接时常常会难以吻合。鉴定评估离不开专家个体来实现,分辨真伪一般需要依赖鉴定人的眼力,很难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与规模化。实际上,市场上很少有什么都懂的通才鉴定师,甚至没有官方指定或社会公认的鉴定评估机构。国内外艺术金融一直发展缓慢、规模不大,艺术品的这些个性问题难以解决是主要原因。
举一个艺术品抵押贷款的例子。有一人给某金融机构送来四张字画想申请贷款,分别为文征明、齐白石、张大千、黄胄的作品。该金融机构分别在自己的专家库里查询到相关的鉴定评估专家。为了防范错判风险,假定每位画家的作品需要五位专家进行“背靠背”的评审,由于每位专家只专业于一位或几位同一时代或同类风格的画家作品的鉴定评估,因此,鉴定评估这四件作品的专家之间大多是不重合的,而且他们可能分处异地,有必要将他们一一邀请到某地对实物进行目鉴,这需要大家共同的空闲时间,耗时以及产生相关费用是不可少的。据北京某艺术品贷款的实际案例,对这4件作品的鉴定评估总计大约需要二十几天的时间。而结果可能是,
1、专家们认为有些作品对,有些不对;有些作品在五人专家中三人说对二人说不对;
2、对于鉴定为真而过关的作品,评估价过低,无法达到所有人的心理价位;
3、鉴定过关的作品多是普货小品,艺术价值不高,评估价也不高。
艺术品所有者做抵押贷款而不去送拍卖行的目的主要是担心拍卖周期长。而贷款前的鉴定评估繁琐,耗时良久,最后只能留下部分作品,贷款额可能达不到所有者原来的需求。在目前民间假货泛滥,诚信不足的状况下结果往往可能更糟。
十年来,北京某银行与几家知名典当行的艺术品贷款业务一直如此难以高效、大量地实现,最后都不得不放弃掉这类业务。
为了解决艺术品质押贷款的上述难题,银行与知名拍卖企业相互合作或许是个好办法。品牌拍卖行可以协助银行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2、 拍卖行对于艺术品的鉴定评估更为专业,容易判断出艺术品的真伪、市场价位及贷款风险系数;
有时,艺术品所有者手中缺钱,急于将艺术品变现,拍卖行留下艺术品上拍的解决办法,就是先支付给对方一笔资金以解决燃眉之急;当送拍的艺术品十分抢手,拍卖行往往会承诺担保并先行支付卖家的拍卖收益。金融机构得以在拍卖行的协助下迅速放贷,而拍卖行则拿到了运作的拍卖品。
为了解决鉴定上的麻烦,相比古代、近现代书画以及古代工艺品而言,艺术金融也许可以尝试选择进入当代艺术、当代书画以及当代工艺品等便于鉴定、数量多可比性又强的领域,运作效率或许会高一些。但观察市场后我们发觉,艺术品具有市场涨落周期长,交易成本高,未来增值难以预测等原因,因此,那些追求短期、定期回报的艺术基金、艺术信托等金融工具对于艺术品市场依然不合适。